义安社会保护中心:弱势群体的第二个家
(Baonghean.vn)——“用心倾听对象,用行动帮助对象”是省社会保护中心制定的行动目标。从这里开始,许多孤独、无家可归的人,许多身患重病的人,有了第二个地方——“家”,在那里得到治疗、照顾和支持。
安全支持
近十年来,位于杜良县江山东乡的义安省社会保护中心已成为阮光哲先生(来自安城县金城乡)的家。
这位1987年出生的男子,如今是该中心接受治疗的兄弟姐妹们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之一。他还表示,他想长期留在部队,因为在这里,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此前,阮光哲先生是边和市的一名皮鞋工人,事情发生在他快30岁时,突然遭遇车祸。

事故发生后,他的康复过程十分艰难,长期失眠、病情加重,严重影响了他的意识和行动。家人刚把他送到治疗中心时,他多次逃跑,部队兄弟们不得不千里迢迢回到老家寻找他。
在位于演州县演州镇第五街区的社会保护中心北区工作了五年多的阮氏新女士(杜良县中山乡)说,这是她感觉最舒服、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有饭吃”、“有病治病”,住宿条件宽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而且有中心工作人员的照顾。

年逾八旬的她,依然头脑清醒,行动敏捷,热爱劳动。每天,除了和中心里的其他人一起看书看报、打牌,她还会帮着工作人员做些额外的园艺工作,照料树木……
她一生坎坷,早年丧夫丧子,从未拥有过自己的家。她说,能够来到这个中心并得到如此周到的照顾,她感到很幸运。她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中心的工作人员当成了自己的子孙。
该省社会保护中心目前设在三个地方,其中两个地方稳定运行(杜良和演州),长期收治和护理近200人。其中,大多数是孤寡老人、无家可归者、患病者、无亲人或患有精神疾病者,以及丧失感知能力者。

该中心还收留了7名烈士亲属。他们都是残疾人,无家可归,年纪又大。很多人身体不好,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在这里住了好几年。
阮氏德女士(Do Luong县云山乡)是一位烈士的女儿,生来就失明。她有两个兄弟姐妹,但由于生活困难,缺乏照料,她于1989年进入该中心,当时她只有22岁。如今,她已年过50,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和活动,与处境相同的人一起生活,感到快乐而舒适。

由于需要照顾的人数众多,而整个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医疗团队只有34个岗位,因此中心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通常从清晨开始,到深夜才结束。有时,工作时间不能按照办公时间计算,尤其是有人生病或需要去医院的时候。

我们医务科有15个人,每天要接诊近200名病人。除了巡诊、检查、配药、指导康复之外,我们还要直接照顾病人。如果病人病情恶化,我们就必须把他们转院。
很多工作都是辛苦又默默无闻的,如果不把病人当家人,就很难很好地完成任务。
提高服务质量
义安社会保护中心是劳动荣军社会部下属的一个公共服务单位,其主要职责是接收、管理、照顾和培养处境特别困难、无法自食其力、无法在家庭或社区生活的社会保护受益人。此外,该中心还接收和培养需要紧急保护的受益人;接收和培养自愿捐款或有担保人捐款的受益人。

社会保护中心的活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多年来,它始终并行开展两项工作:关爱、培育和治疗。
具体在治疗方面,中心除了定期到中心进行访视、检查和康复治疗外,每年还与义安精神病院及周边地区其他医院协调,对精神、神经系统残疾患者进行筛查、病情评估、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
作为主办单位的责任单位,中心除了照顾受试者的日常饮食、睡眠外,还特别关注受试者的精神生活。

目前中心设有排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阅览室,以及乒乓球、象棋、羽毛球、文化艺术等社团,可根据个人能力和健康状况,开展增进身心健康、促进融合交流的活动。
建设绿色、洁净、优美的景观环境,种植多片菜园、多棵果树,也使中心能够自给自足大部分清洁、安全的食品,为受试对象参与生产、劳动,改善健康状况,逐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创造了条件。

为了提高向受益人提供社会服务的质量,2023年,省人民委员会颁发了第1248/QD-UBND号决定,批准在义安社会保护中心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项目。
在当前受试者需求日益增长的时期,项目开发对中心至关重要。同时,中心的政策、护理条件、治疗咨询和康复仍然有限,只能确保为一部分受试者提供最低限度的基本需求。

此外,该单位设施老化,医疗器械设备得不到保障,部分干部职工未接受过专门培训,无法满足中心对弱势群体关爱救助的要求……
经过5个多月的实施,项目取得了有效实施,许多项目陆续新建、修缮并及时竣工投入使用,为患者在日益改善的条件下接受治疗创造了机会。

此外,还建成了多项体育设施,让参保人员有了活动场所,改善和提升了身体健康水平。该中心最新报告还显示,目前,超过80%的参保人员心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稳定。

尽管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我们确定社会救助必须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多样化、因人而异的。
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心将继续注重提升照护培育服务质素,确保政策适时落实,支持对象融入社会,同时持续推进社会化进程,增加服务对象的资源,提升社工服务质素,满足人民群众对社工服务的需求,朝着建设公平有效社会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