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恩古老人”茅草屋前

August 6, 2015 16:27

(Baonghean)——那是香江南岸,一条绿树掩映、宁静祥和的小街。这条街以义安省一位杰出的子民的名字命名,119号曾是他伟大人物的避难所,也是他永恒的安宁,他拥有一颗朴实而热情的心。他就是爱国者、革命家潘佩珠。

当我们穿过大门,即将进入著名的潘氏遗迹纪念馆(潘佩珠街119号)时,人群中突然有人轻声说道:“鸟儿们纷纷上前问候,春天啊,春天啊,你可知春天啊……”。这句诗出自潘佩珠1926年创作的《青春岁月》一诗,我们几代人从学生时代起就熟记于心。今天,在承天这片土地上,在夏末凉爽的蓝天下,槟榔花的芬芳飘荡,我们仿佛触及了那些历史的记忆。在如诗如画的松软土地上,南星先生一如既往地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突然露出笑容,迎接来自乂安家乡的孩子们。

我们一行十人,是乂安古迹与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的官员,以及一群在南江畔潘佩珠学校的校友。在潘佩珠纪念馆院内一栋小房子里,两位老人热情地与我们握手,并露出友好的微笑。老人大约七十岁,身材高大,笑容和蔼,操着浓重的中央省口音,略带南方口音。老人也七十多岁了,步履轻快,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谦逊的气质。我们心想,这一定是负责守护潘佩珠纪念碑的人。

但这还不是全部。这位男士是潘佩珠的孙子,名叫潘绍吉,几天前刚从加拿大温哥华回来。这位女士是潘氏行珠夫人,潘绍祥先生的妻子,潘绍祥先生是南星的另一位孙子。也就是说,潘氏行珠夫人是潘佩珠的孙媳妇,潘绍吉的嫂子。在一个非常幸运的日子,仿佛偶然,潘先生的孙辈们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生平以及爱国者潘佩珠在古都避难期间与他相关的文物。也是在这片土地上,这位来自义安的爱国学者在被法国殖民者囚禁15年后去世了……

Đoàn cán bộ Ban Quản lý Di tích - Danh thắng Nghệ An và cựu học sinh Trường THPT chuyên Phan Bội Châu dâng hương tại mộ cụ Phan Bội Châu ở TP. Huế.
义安省古迹风景管理委员会官员和潘佩珠优秀中学校友代表团向顺化市潘佩珠墓上香。

在顺化市中心槟榔飘香的空间里,我们所有人都被深深地感动。站在纪念馆中心潘佩珠的墓前,神圣而静谧的香火缭绕,令我们心潮澎湃。在那座不起眼的墓下,埋葬着一位国家的伟人,一位义安的杰出子民,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失去祖国的痛苦和被践踏的民族自豪感而哭泣。在潘佩珠离开人世75年后,今天,他的义安后裔向他讲述了祖国的变迁,讲述了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灵魂的故事,用怀清的话说,他是“越南最美丽的民族之一”。

在此,纪念碑管理委员会代表团和潘学校校友们还告知南星先生,乂安省将在他的家乡南丹为他修建一座纪念馆。修建这一项目是为了让乂安省的子孙后代能够表达感激之情,铭记和学习他的英雄榜样,不断发扬先辈的高尚传统价值观。潘佩珠先生纪念馆是由潘佩珠学校几代学生倾注心血修建的,这所学校以其教育成就而闻名全国。这个有意义的项目由潘学校校友们自 2015 年初开始动员修建,得到了乂安省人民委员会和许多其他捐助者的支持和帮助。

在温馨亲切的氛围中,潘绍吉先生表示,乂安省和潘佩珠学校校友们的愿望弥足珍贵,值得尊重。潘先生的孙子动情地说:“无论去往何方,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乂安南丹的子民,依然保留着那片充满人情味和深情的土地的性格和精神。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对祖国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校友们的深切思念。”随后,潘绍吉先生带领大家参观了纪念区的每块石碑和每件文物。除了潘先生的墓和教堂(1941年黄树康先生在其友人逝世后修建)外,纪念区还有许多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那就是潘佩珠生前修建的爱国典范——英雄烈士阮氏丹祠的石碑;潘义德先生和夫人裴氏燕(潘先生的次子和儿媳)的墓旁,还有两位爱国人士唐八和和武八合的墓,他们都是潘佩珠的挚友。颇为特别的是,潘先生墓前整齐地竖立着6块大小不一的石碑。

据潘先生孙媳潘氏杏珠女士介绍,这些石碑有两块用国五字刻的,两块用汉字刻的,另外两块则同时用国五字和汉字刻的,以纪念两只名叫“瓦”和“奇”的狗。杏珠女士说,在顺化王家本五被法国殖民统治的那几年里,它们是潘先生非常聪明和忠诚的两只狗。在奇的国五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有点德行的人往往缺乏智慧,有点德行和智慧的人往往缺乏仁爱,智慧和仁爱并存的人真是难得,谁能想到这位奇同时拥有这两种德行——共同侍奉同一个主人,视他们为兄弟,绝不像猫和狗,他们是真正的仁爱……”潘佩珠先生为这两只宠物修建坟墓、立碑,想必也蕴含着对当时政权的蔑视。有些人的尊严甚至不如狗。

Phần mộ của cụ Phan nằm giữa một không gian yên bình
潘先生的坟墓位于一处安静的地方。

读过、听过、也读过很多关于潘佩珠的事迹,但唯有来到古都顺化,我们才更真切地感受到,国家之魂、民族之魂,深深地隐藏在这位杰出的文化政治人物的品格之中。这位人物至今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本五老人”。想必,在“二十余年”的救国漂泊和十五年的软禁生涯中,潘先生依然无法停止对潺潺流淌的林江畔沙南故乡的怀念。那里的房子、槟榔树丛、神坛、骈文,依然依稀可见故乡的景象。对还州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依然洋溢在潘先生的每一个举动中。正因如此,在潘先生晚年居住的茅草屋花园里,还安放着两位挚友——唐八虎和武八合的墓地。生前志同道合,逝去后欢聚一堂,是不是很有意义?

不仅如此,潘佩珠在顺化被软禁期间,还在顺化市水春乡光德山修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墓地,让革命志士在浴血奋战后有一个安息之地。潘佩珠原想在这里修建一所孤儿院,但遭到法国殖民者禁止,于是他便取了不能救生就救死之意修建了墓地。潘佩珠还规定,只有他的战友、合作者或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才能安葬在这里。来到墓地,我们向著名人士和爱国人士敬香,例如:原中央书记处书记阮志耀;平旦大学博士、原顺化大学汉学教授阮辉如学者。陵园内还安葬有黎波、黎淑年、清海、海朝、阮科文等知识分子、作家……

凡为国为民牺牲的伟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潘佩珠就是这样一个人。1925年,当他被法国殖民者逮捕并图谋加害时,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举行抗议,向法国殖民者施压,要求释放他。1974年,全国各地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再次集资,希望为潘佩珠铸像。当时,在古都顺化国民学校的学生举行抽奖活动,为铸造南星铜像筹集善款。这也是人民对革命前辈表达敬意,同时也掀起继承前辈不屈不挠斗争传统的运动。

我们当时就在香水河畔,长田桥下,潘绍吉先生的雕像就矗立在那里。潘绍吉先生说,这是东南亚最大的头像,高约4.5米,重6吨多,由青铜铸造,由黎天仁建筑师设计和制作。如今,怀着渭岸子弟子们的爱戴和感激之情,潘绍吉学校的校友们请求通知他在家乡建立一座纪念碑。在渭岸子弟们的家乡,已经有以潘先生命名的历史遗迹,扩大规模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追根溯源、对得起名人地位的教育意义和道德意义。

顺化正午的静谧,在潘佩珠的雕像下,我突然想起他生前的那句话:“巨石重矣,形同通天/大丈夫不丧志,至高无上者不动摇!/栋梁撑天,道德永恒典范/声声回荡大地,唤醒两地文笔!”

刀团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本·恩古老人”茅草屋前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