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饥饿大米到“供不应求”的义安特产
如果说十多年前,日本粳稻品种被引入桂丰县,是为了保障边境地区人民的粮食安全,那么现在,这种稻米品种已逐渐成为高价值商品,帮助边境地区人民获得稳定产量和良好收入。
在艰难的土地上伸出援手
翻越崎岖蜿蜒的丘伊坡,我们在寒冬中,雾气弥漫,回到了桂丰县三乐乡的边境公社。这里的收获季节刚刚结束,几乎家家户户的粮仓里都堆满了稻米,每天的饭菜里都飘着新米的香味。

纳宁村的Tho Thi Ly女士家有6亩稻田,种植春稻和夏稻,主要有两种稻米品种:粳稻和Khau Cay Noi糯稻。其中,粳稻种植面积较大,用于日常饮食。Ly女士领着我们来到装满新收割的夏稻的金属箱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天气好,稻米长势良好,所以产量也更多。去年有3箱,现在有4箱多了,更别提卖掉袋子换钱买菜了,大家都很兴奋……”
当晚的晚餐,我们享用了这里蒙古族粳米煮的米饭,米粒大而均匀,口感粘甜,香味四溢,让吃的人无不赞叹。

虽然粳稻是当地居民的主食,但要让其登上这一地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遥远的日本引进到乂安边境地区,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治勒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吕文强先生分享道:“治勒乡气候特殊,雨水多,因此种植的作物必须有耐寒的品种。十多年前,县里支持了约1公顷的粳稻试验种植,我们既高兴又担心,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水稻品种能够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有效生长。”

事实上,最初的试种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一些农户由于缺乏经验,采用了错误的种植和养护方法,导致稻田枯死或感染病虫害,籽粒小,开花少,收成不如预期。这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一个新品种的水稻,高地民众的种植水平和认知度仍然有限。然而,也有一些农户遵循了正确的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尽管经历了严寒,他们的产量仍然高于其他品种的水稻……”——强先生回忆道。
Tri Le 公社意识到这种水稻品种在减贫、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潜力和重要性,尤其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因此决定推广粳稻品种。汲取最初失败的经验,并举办培训课程,指导人们种植和养护方法,确保种植过程顺利进行,金色的粳稻季给村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欢乐。
据统计,整个Tri Le乡拥有超过450公顷的稻田,其中超过50%的面积种植粳稻,粳稻已成为当地的主要水稻品种,主要集中在Kem Don、Tan Thai、Nong、Na Nieng、Cam、Lam Hop和Lien Hop等村。产量根据地区不同,在60至65公担/公顷之间,比之前的水稻品种高出约5至10公担/公顷。
品牌建设
如果说过去种植粳米主要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吃饭,那么现在这种水稻品种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一收就有买者,供不应求,给人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

据悉,目前整个桂峰县有约600公顷水稻种植面积,以种植粳稻为主,其中春季稻米种植面积为357公顷,夏季稻米种植面积超过200公顷,主要集中在Tri Le、Nam Giai、Chau Kim等乡……这一面积与去年相比扩大了30%以上。
据桂风县农业与农村发展局工作人员介绍,过去,人们种植这种水稻只是为了自给自足,满足当地少数人的需求。近年来,当地民众了解到粳米的美味,纷纷联系购买。粳米已开始成为一种商品,许多家庭通过出售大米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据了解,粳稻鲜米田间价格约为1.5万越南盾/公斤,成品米价格为2.5万至2.7万越南盾/公斤,远高于其他品种稻米。许多家庭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回归农业,特别是扩大粳稻种植面积以赚取收入。据对粳稻种植户的初步统计,收获后,只有约30%用于自给自足,其余大部分销往市场,但供应仍然无法满足需求。
在将粳稻香米品牌打造成为区域特色产品的过程中,桂风县人民委员会已批准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优质特色大米生产项目。同时,该产品已参加由工贸部组织的展会进行推广,并获得了省内外客户的高度评价。目前,河内和荣市的许多公司和企业也已联系并签订了大宗订单。该县还正在建设“粳稻香米示范田”,并规划稻米产区走向可持续发展。

桂风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裴文贤先生表示:“粳米品种对当地至关重要。该品种耐寒性好,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产量高,有助于稳定粮食供应,而且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除了建设示范田,该县还在办理相关手续和文件,力争在2025年使粳米产品达到OCOP产品标准,重点在Tri Le乡和Nam Giai乡。获得OCOP认证后,该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将得到提升,并辐射省内外市场。
裴文贤先生 - 桂丰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