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能领域到亚太经合组织:美国的角色止步于何处?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时隔三十年恢复核武器试验,此举有可能破坏全球核安全的基础。与此同时,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在韩国齐聚一堂,参加至关重要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
美国是否会重燃“核幽灵”?
上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下令五角大楼开始进行核武器试验,理由是要与其他大国保持“平衡”。他说:“我们拥有的武器比任何国家都多。但其他国家都在进行试验,美国却没有。我认为现在是我们进行试验的时候了。”
这一声明立即在军控专家中引发轩然大波。据军控协会(ACA)执行主任达雷尔·金博尔称,美国“没有任何技术、军事或政治依据来恢复核试验”。他强调,自1996年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加入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华盛顿也有义务遵守该条约,尽管它尚未正式批准。

然而,重启核武器试验的想法并非偶然。此前,特朗普的前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莱恩曾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美国“需要重启试验”,因为关于军控的国际对话已陷入僵局。尽管遭到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对,奥布莱恩仍然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支持。
其中一位是罗伯特·彼得斯,他是传统基金会的战略威慑专家。他认为,美国恢复核试验将是“必要的威慑”,可以阻止俄罗斯或中国等竞争对手“公然采取挑衅行为”。彼得斯表示,这也能传递一个信息:利用核威胁向华盛顿施压是徒劳的。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也出现了类似的声音。曾多次为克里姆林宫提供咨询的著名政治学者谢尔盖·卡拉加诺夫表示,在与西方日益激烈的对抗中,莫斯科应考虑恢复核武器试验,以此作为“加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
在10月份举行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全体会议上,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也发出了强烈的信号:“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其他国家的检测计划。如果他们采取行动,俄罗斯将采取对等措施。”
恢复核试验可能会带来战略性的技术和政治优势,但也会使世界面临重新燃起全球核军备竞赛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发表声明不久前,俄罗斯宣布已完成两项极其敏感的战略武器项目的测试:海燕巡航导弹和海神无人潜艇——这两项都是莫斯科新一代核威慑能力的象征。
针对华盛顿的举动,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强调:“我们希望特朗普总统已经获得了准确的信息,因为这些绝对不是核试验。”
许多专家认为,特朗普总统的声明更多的是一项政治举措,而非真正的军事决定。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安德烈·克里莫夫表示,此举反映了特朗普在中期国会选举前努力强化其强人领导人形象的意图。
克里莫夫先生还重申,关于美国准备进行核试验的猜测由来已久,其根源主要有两个:首先,美国的核武库已略显陈旧,而俄罗斯和中国等竞争对手却在不断进行现代化改造;其次,在多极世界秩序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华盛顿的全球地位有所削弱。专家认为,正是这些因素促使美国鹰派想要“重挥核大棒”,既是为了威慑,也是为了在国际棋局上施加压力。
另一方面,专家认为特朗普的第二个动机是对俄罗斯核威慑能力提升的直接回应。俄罗斯军事专家阿列克谢·安皮洛戈夫表示,白宫的声明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竞争心态的体现”,源于美国感受到莫斯科的成就带来的挑战。安皮洛戈夫先生回忆说,在俄罗斯试射“海燕”导弹后,特朗普总统曾吹嘘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核潜艇”在俄罗斯附近海域活动;而当俄罗斯宣布成功试射“海神”导弹时,特朗普先生立即将话题转移到美国的核试验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没有任何国家进行常规核试验。尽管有《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所有核大国都默认遵守“全球暂停核试验”的原则,仅进行计算机模拟和地下实验室试验。
因此,美国“测试真正核武器”的意图可能成为对国际军控秩序基础的直接“打击”——一个可能开启核竞赛2.0的转折点。

中国领导人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脱颖而出
特朗普决定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年度峰会,使他错过了全球最重要的外交和经济盛会之一。APEC峰会汇聚了21个经济体,这些经济体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特朗普的缺席立即给了北京一个成为焦点的机会。习近平主席成为峰会的焦点,他安排了一系列高级别双边会晤——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到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巩固了中国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
在开幕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巧妙地借此机会阐述了与特朗普总统“美国优先”政策截然不同的信息。习近平提出了促进互利包容性经济全球化的五点建议,呼吁“21个太平洋经济体团结合作”,并指出世界正面临“百年一遇的巨变”。习近平说:“时代越动荡,我们越要团结一致,站在一起。”随后,他强调“中国的对外开放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指出,亚太经合组织成立30年来,引领亚太地区走在全球开放发展的前沿,使亚太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
尽管措辞温和,但这一信息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中国似乎正在将自己定位为全球贸易秩序的捍卫者,这与华盛顿的撤退和对抗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韩国釜山的会晤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此次会晤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里程碑”,有助于“稳定全球贸易情绪和预期,从而缓解全球供应链和需求压力”。
这是中美关系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重要战略交流。这场持续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会谈取得了积极成果,达成了重要共识,对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深远意义。
此次会晤不仅回应了双方的具体关切,而且在战略层面重申了北京和华盛顿应如何合作。会谈为双边关系的稳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也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进一步稳定的共同期待。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强调的那样,“中美应当是伙伴和朋友。这是历史的教训,也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