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 Vien - 保持乡村传统......
(Baonghean) - 过去,这里土地贫瘠,岩石遍布,但这个村庄曾作为学习之地,在义安省的史籍中享有盛誉,拥有丰富的爱国传统。如今,经过多次变革和新农村建设,这个村庄越来越注重保护村庄的文化价值,不断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 |
Tu Vien 村的一项创新。 |
我住在另一个乡,这次回到了清良乡(Thanh Chuong)的慈园村,不知为何,我有一种从远方归来的童心。或许,是因为近三十年前高中时代路过慈园村时,对那里的印象。那是一条光秃秃的鹅卵石路,每个小院的尽头都有一口用鹅卵石砌成的水井,就连小房子的墙壁也是用鹅卵石砌成的。我和那个村的朋友们,每天早上都会一起等着上学,分享一块热气腾腾的炸糕,一把烤玉米,温暖着贫困学生的温情。
那个穷村,古来以革命好学闻名。我从中学起,就有机会在思远村阮世萨同志庙里参加柯老师的文学优等生培训班(阮世萨同志是位革命前辈,原越南革命青年协会中央委员,1929年12月在广治省老堡监狱英勇牺牲,年仅21岁;供奉他的庙宇现已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那时,我们每逢课间休息,都会跑到旁边有一棵垂根的老穗树的卡庙里玩耍。老人们介绍说,这座庙宇的中文名字叫“万虎”,祭祀的是保国安民有功的神明,所以也叫“万虎度天”。 1929年7月,在这座寺庙的下方,由阮思萨同志直接领导的图文村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成立。这座寺庙是1930年至1931年苏维埃运动期间春林公社首次击鼓号召农民集会抗议的地方,也是1945年八月革命中图文村夺取政权精神的体现地。如今,老水树已不复存在,卡寺已被人民修复,香火依旧神圣,至今仍被人们自豪地称为红色革命圣地。
绥远村如今分成了4个村。3村的支部书记阮诗海先生也是一位“老朋友”。他激动地说:“听说有记者来,我还以为是别人呢,原来是你,我的亲戚。村里有很多故事等你来写!” 海先生比我大几岁,年轻时四处经商,有点“花花公子”,现在却是一位“硬汉”支部书记。他带我去了阮诗巴老师家,阮诗巴老师现任清良乡老教师协会主席。这位老师已经78岁了,但仍然精神矍铄,仔细地打开笔记本,清晰地记下记者的全名,然后“开始工作”。他说,绥远村之所以长期以来人头攒动,是因为农村里有种厚重的传统,人与人之间要亲如一家。这个村以好学而闻名,参加科举考试的传统数不胜数。至今,村里已有14名子女和孙辈在大学就读。村里还有爱国人士潘佩珠的老师阮时良先生,以及胡伯伯的父亲阮生色的老师蒲邦先生。郎先生的亲兄弟阮思安先生于甲申元年(1844年)中了科举,应邀到顺化国子监任讲师,并竭诚帮助阮生善先生学习,并于新肃元年(1901年)考入科举……巴老师展示了几张他参加2013年在河内举行的全国励学典型家庭表彰大会的照片,并说道:“笃园三村创办了清昌县第一家励学协会,继承了1926年韩安先生创办的励学协会的传统。该协会目前拥有5000万越南盾的基金,每年举办两次表彰学前班以上学生的励学活动。该村还富有革命传统!”……巴老师回忆1945年秋季革命时全村奋起夺取政权的那一天。村长、学者、中农、农民、妇女、儿童……Tú村革命来临时,全村人都激动不已。当时只有9岁的小男孩阮诗巴参加青年队的活动,在村长Phom的教下唱敬旗歌(那时还没有音乐家文高创作的“国歌”):“张开双臂,赞美国旗……”每天晚上,小男孩巴都会兴致勃勃地去Ca庙的院子里看青年男女练武。
![]() |
Tu Vien 村的传统编织。 |
我问海先生,还能找到那条古老的棕色鹅卵石小巷吗?他摇了摇头:“人们从事了很多新职业,生活也改善了。房屋和乡村道路都修建改善了。”村里,高楼林立,新建筑拔地而起。有些房子甚至开设了售票处、银饰制作处……以及许多其他服务,营造出新的活力。我沿着穿过村庄的柏油路,经过一口现已修复的古井,前往参观慈云寺遗址。慈云寺是村里的公社,供奉着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里开展社区活动的场所。慈云寺曾设立小学,帮助儒家学者组织文学和伦理教学,这里也是传播潘佩珠先生爱国诗歌和文学作品的地方。这座数百年历史的寺庙至今仍保留着两根三门柱和古村前铁木林的铁木框架。革命前,这家餐厅曾被法国人用作军事哨所,用于镇压爱国运动。后来,它成为我军的基地,有时也用作军需品和食品仓库,以及为撤离的商业区提供花生油的压榨厂。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这家餐厅的修缮工作十分简陋,但多亏了清黄香炉的香火,它逐渐恢复了昔日村庄灵魂的地位。
因此,在慈园村,每个小广场都蕴藏着历史文化遗迹,展现着丰富的村落文化。村中心有一座阮氏家族祠堂,供奉着家族祖先之一——两朝名将阮氏雄先生。如今,黎景兴国王和光忠国王的七道敕令中有四道至今仍保存完好。负责管理教堂的阮思慧族长打开了宝物给我看,那是一顶木制军帽。据他所说,这是光中国王亲自赐给他的“中将”阮思雄的,阮思雄在公元1789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于升龙同大冈与清军大战中立下大功。光中国王于公元1792年下达的敕令写道:“敕令嘉奖阮思雄……追随国王承担了许多重任:注重调动训练有素的士兵,善于组织军事行动,在军队中享有威望,是一位忠诚勇敢的将军。”位于慈园的阮氏宗祠,是清良家族第一支定期聚会和传播国语的地方,自1998年起也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遗迹!
在46号国道旁1号村一侧,Tui Mat岛曾是一座神圣而神秘的小岛。革命后,村里许多家庭搬来居住,为新生活增添了光彩。村中央有一座雄伟的太平庙,供奉着黎素王朝的功臣。与Ca庙和Thanh庙一起,为Tu Vien村创造了独特的遗迹群。这个村庄虽然贫困,但文化程度较高,所以人们仍然保持着勤劳的习惯。Tu Vien1村于2013年被认定为手工艺村(织布),力争在2014年底成为手工艺村。村长Nguyen Trong Nam说,全村98户人家中有35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织布业。每逢收获季节,农作物都来不及织好,商贩们也来不及收购,织布的生意便热闹非凡,就像战争时期全村人都为来此灌溉的县里工人织布一样……据村长说,这个职业由来已久,现在连九、十岁的孩子都会织布。只要坚持下去,一个多产的家庭每月就能多挣几百万越南盾。
三村支部书记阮诗海一直惋惜村里失去了纺织手艺。过去,叙园村的姑娘们以能跑市场织棉布而闻名,晚上她们只需轻轻一按,就能拉起织布筐。做这项工作的人家有个未婚的女儿,经常被外村的男人们找到,坐在院子角落里对歌。由于村里受过教育的人很多,村里的妇女和姑娘们也都听过古典乐,所以她们也很快便能有所收获……如今,在叙园,如果说一村有纺织手艺,那么四村就有织扫帚的手艺,而且收入丝毫不减。今天,农活结束,四村支部书记阮文建先生趁机把那“一批”扫帚做完,准备卖给商贩们。他一边熟练地编织着藤条,一边兴奋地说:“这份工作说起来简单,但收入却很稳定。比如,我们家一天辛辛苦苦地编几把扫帚,就能挣几十万越南盾。对了,说到慈园村,就不能不提做粉丝和做糕饼的传统职业。村里有几户人家做这个,一天去集市卖两次,还挺不错的!”慈园村的村口就是一个集市,集市熙熙攘攘,各种蔬菜、石斑鱼等琳琅满目的商品琳琅满目。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在卖糯米糕、炸糕、湿糕、鸭糕、花生糖的摊位前驻足看看……村里的大米、村里井水的清水,加上慈园村妇女灵巧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造就了慈园村的粉丝和糕饼制品,为当地餐馆和集市的美食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风味。
在我踏入慈园之前,清良公社党委书记阮仲全先生曾说过:“慈园是一个学习型村庄,一个革命村庄!”然而,或许除了对这些传统的骄傲之外,慈园之所以能为村民们所熟悉,还在于勤劳、刻苦、不忘贫困乡村情怀、社群之间互相守护、互相拥抱的美德……而即使我不是村民,回到慈园的那天,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山姆·坦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