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单身生活
(Baonghean.vn)——她的青春在硝烟弥漫、危机四伏的路上度过,回来时,她已然容颜消逝。没有伴侣,她不得不成为单亲妈妈。历经磨难,这个女人依然未能克服自己的困境。
在7A公路、万盛乡(安城)4村行驶的行人,经常会看到一位拄着拐杖、跛行的妇女在自家门前卖着几个陶罐。她就是裴氏当(生于1947年),前青年志愿者(TNXP),在南北路线穿越义安“火线”最激烈的袭击中亲历过。
邓女士说:“20岁那年,我跟随一队运送物资的前线工人前往老挝战场支援。回国后,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队伍,在演州、义禄和琼吕等地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填补弹坑,清理道路,让车辆能够顺利抵达前线……”
![]() |
前青年志愿者裴氏当(Bui Thi Dang)站在她那破旧的小屋前。摄影:孔基恩(Cong Kien) |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1969年至1971年),女青年志愿军裴氏党和她的队友们经常坚守在1A国道沿线的关键点,例如:Bung桥(演州)、Cam桥(宜禄)和Hoang Mai桥(琼吕)。这些点成为火力坐标,因为敌人昼夜不停地进攻,企图切断战略路线,阻止对南部战场的支援。
炸弹一停,青年志愿军就及时赶到,平整道路,重新连接桥梁,以便车队能够继续通行。夜晚,趁着美军飞机不起飞,邓女士所在的部队前往奠玉海滩和奠碧海滩,从船只和小艇上运送弹药,为该地区的防空炮兵阵地、防空炮兵阵地和民兵部队提供弹药。
![]() |
裴氏登夫人预留了最庄严的位置,悬挂捐赠的文件。摄影:孔健 |
一次,一枚炸弹落在防空洞附近,一块碎土落下,砸在了她的后背和双腿上,爆炸的压力让党女士昏了过去。幸好队友及时赶到,将她救了出来,她才逃过一劫,但却承受了终身伤病的折磨。
24岁时,她带着伤回到家乡,当时(1971年),人们认为她“年纪太大,太晚了”。因为当时大多数男人和年轻人都上了战场,家里只有女人和孩子。日子一天天过去,少女裴氏当只知道干活,在田里耕作,照顾父母。
兄妹俩陆续成家立业,青年志愿军的姑娘也过了三十岁——“即将老去”的年纪。那些仿佛深埋心底多年的渴望,如今再次燃起。漫漫长夜里,女子呜咽着,渴望一个紧紧的拥抱,渴望着热烈的呼吸。
![]() |
前青年志愿者裴氏登独自住在破旧的房子里,行动不便,身患多种疾病,生活极其艰难困苦。照片:孔健 |
没能成为妻子的党女士,依然渴望成为一名母亲,渴望晚年有儿女可以珍爱,可以依靠。1981年,她不顾风雨,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三年后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但在“八十年八十米”的年代,一个残疾的单身妇女要养育两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易。在那些饥荒的年代,母亲整天在田里干活,受雇打工,有时甚至要挨饿才能给孩子们弄到米吃。
![]() |
前青年志愿者裴氏登(Bui Thi Dang)靠卖小商品维持生计。图片:孔健(Cong Kien) |
两个孩子在艰苦贫困中长大,童年在艰苦和饥饿中度过,早年不得不帮助母亲谋生。1998年,当时14岁的二儿子正准备上八年级,为了赚钱,在装沙子上卡车时不幸遭遇意外身亡。失去儿子,失去希望,党太太崩溃了,觉得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了……
邓夫人的长子阮世忠(Nguyen The Trung)的生活也十分艰辛、贫困和不幸。结婚后,妻子离开他,生下孩子两天后就回到了父母家。孩子患有唐氏综合症,起初不得不由别人抚养。如今他已经7岁了,但仍然无法稳定行走。他只会坐在家里,又哭又笑。
婚姻破裂后,Trung先生再婚,生活艰难,不得不远行挣钱养活年幼的孩子。Dang太太不愿麻烦孩子们,便让他和妻子在后院建了一间小房子,而她自己则独自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
![]() |
前青年志愿者裴氏登(Bui Thi Dang)正在准备陶罐,准备卖给路人。图片:孔基恩(Cong Kien) |
党太太的房子是几十年前建的,水泥屋顶,石灰墙。房子低矮、狭窄、破旧,但她没钱重建或修缮。墙皮一块块剥落,屋顶到处漏水,一下雨,水就漏得到处都是。晚上,她不得不和邻居一起睡。
夏天,屋里热得像个“八卦炉”,她一进屋就汗流浃背。热得受不了的时候,晚上,党太太就得把床搬到外面,搭起蚊帐才能睡觉。梦里,她依稀能看见那间温暖凉爽的瓦房。
现年71岁的前青年志愿者裴氏当行动更加困难,因为她的双腿难以伸直,不得不拄着拐杖,而且多种疾病(糖尿病、肺炎、胃病)进一步削弱了她的健康。她的津贴刚刚增加到每月54万越南盾,这能帮助她支付部分生活费用。
为了额外赚点医药费,党女士就卖一些小商品,比如饮料、香烟、扫帚、陶罐……但是由于资金少,商贩又多,她卖不出去多少东西,有时一个星期都卖不出去。
前青年志愿者裴氏党吐露心声:“我这把年纪,没有别的愿望,就是想有一间瓦顶的小房子,夏天不那么热,下雨天不漏水。”说完,她的眼角突然涌出了泪水,表情像是在强忍着痛苦,强忍着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