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高地的墓葬雕像面临消失的危险。
墓葬造像——西原土著民族独有的文化价值,正在逐渐消失。这是西原各省墓葬造像文化研究专家们得出的结论。
往年,人们在西原地区原住民墓地探访时,总会遇到无数个有着熟悉名字的木雕:墓室雕像。这是西原地区各族群独有的文化价值,意义非凡。它与一个悲壮的传说息息相关,饱含着西原地区关于一位美丽少女命运的史诗。
中央高地墓葬雕像。(来源:互联网)
墓像是由大森林的工匠们为出土仪式而制作的——这是生者与死者之间最后的欢快告别,将灵魂送往祖先的世界。出土仪式结束后,墓像也依然留在墓地里,与时间、雨水和阳光一起。
西原各民族的墓地往往坐落在古老的密林深处,墓地中矗立着无数形态各异、姿态各异的木雕,让人仿佛置身于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迷宫之中。这些木雕描绘着一个生命的形成、诞生和成长:男女展示生殖器、性交、孕妇、儿童、锣鼓节庆……然而,那些悲壮的、带有“鬼魅”色彩的场景,如今几乎只剩下记忆。
在多乐省,许多墓地曾经是独特的墓像群,但现在大部分都被盗贼偷走了。例如,在邦东县一处著名墓地,数十尊墓像一夜之间“蒸发”了。我们偶尔会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信息:“拥有最多墓像收藏的人”、“热衷于收藏西原传统木雕的人”……想想看,为了满足这些人的热情,许多墓像群不得不从它们原本的所在位置消失。
西原少数民族墓地里的墓碑越来越少。邦同县羊兰村的马桢村长说:以前,这一带会刻墓碑的人有几百个。每次家家户户办扫墓仪式,都会刻几十块,甚至几百块墓碑。但现在,周边几个村子里,能熟练刻墓碑的人寥寥无几,个个“眼瞎手抖”,再也拿不动斧头雕刻了。
据马桢村长介绍,村里有几个年轻人会雕佛像,“但是他们雕出来的佛像雕得太精细了,怎么看都不像以前的佛像,没有灵魂”,马桢村长感叹道。
西原文化研究者认为,从传统的塑像造型到流畅的雕刻,导致关于生死的人生哲学逐渐消失。如今的塑像更像是侍奉死者的仆人。这导致新的墓室塑像越来越失去传统塑像那种沉思、质朴、富有启发性的特质。
墓像日益稀少的另一个原因是,雕刻墓像的材料(常用的木材有卡奇特、卡姆谢等)已经变得稀缺。目前,在西原少数民族墓地中,京式钢筋混凝土墓正在取代传统墓葬。懂得雕刻墓像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也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墓像雕刻这一职业几乎已经失传。
信仰和精神的转变也使得墓像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陌生。几年前,在西原锣鼓节期间,多乐省的一家企业邀请了西原各省的工匠来雕刻墓像。然而,这些雕像并没有被放置在传统的空间里,而是被摆放在旅游区的小路上,作为奇特的摆设供游客欣赏。
对于西原地区的原住民来说,墓室雕像仅用于出墓仪式,之后便被留在墓地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晒雨淋,这些雕像会受损、崩解,最终化为尘土,融入泥土之中。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新的补充,墓室雕像正逐渐从原住民的墓地中消失。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据越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