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30日中午,解放军首批坦克开始驶入独立宫,先头部队为843号和390号坦克。
 |
1975年4月30日中午,两辆编号为“843”的T-54B型坦克和编号为390的59式坦克,率先开进独立宫,为解放军坦克编队开路。这两辆坦克先后撞破了西贡傀儡政府最后一个总部的侧门和正门,标志着分裂越南人民长达20年的非正义战争的结束。图片来源:LIFE。 |
 |
而第一辆驶入独立宫庭院的解放军坦克是隶属于第2军第203坦克旅第1营第4连的“390”号坦克。这是4月30日这个历史性的日子里向西贡市中心推进的快速部队之一。图片来源:wordpress。 |
 |
虽然“843”号坦克是第一辆冲进独立宫正门的坦克,但它却被卡在侧门无法前进。紧接着,“390”号坦克迅速冲入,代替它的同伴撞上了独立宫正门。这导致1975年4月30日,究竟是哪辆坦克最先撞上独立宫大门变得难以考证。直到后来,得益于法国女记者弗朗索瓦丝·德穆尔德(Francoise Demulder)于1995年发表的一张珍贵的纪实照片,才让“390”号坦克(由武当全中尉指挥)的壮举得以确认。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
 |
直到2012年,两辆传奇坦克“390”和“843”才被政府认定为国宝,从而准确印证了这两辆特殊坦克的功绩。它们将永远成为抗美救国时期的见证。 |
 |
图为独立宫展出的“390”型坦克复制品,旁边是“843”型坦克复制品。这两辆坦克的原件现藏于坦克装甲博物馆。图片来源:Nissa Rhee。 |
 |
390型坦克是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末期向我国提供的众多59式坦克之一,它们与苏联制造的T-54/55型坦克并肩作战。这是当时我军的主力坦克组合。图片来源:htka.hu。 |
 |
时至今日,T-54/55型坦克和59式坦克仍然是我军装甲部队的核心力量,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坦克型号。目前,这两个坦克型号都在进行研发,并升级为现代化的T-55M3型,以提高其作战能力。图片来源:QĐND。 |
 |
59式坦克本质上是前苏联T-54A坦克的国产化改型,中国于1958年制造并测试,1959年正式列装部队。据统计,1958年至1980年间,中国共生产了约9500辆59式坦克。图片来源:QĐND。 |
 |
尽管59式坦克已经相当过时,但它仍在全球许多国家服役,并拥有多种不同型号,包括其诞生地。目前仍在服役的59式坦克数量已超过5000辆。图片来源:陆军识别。 |
 |
59式坦克最初使用与T-54类似的100毫米火炮,后来一些升级型号使用了105毫米火炮。鉴于59式105毫米火炮的威力,该坦克系列的后续型号都标配了新型主炮。这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初59式坦克最引人注目的升级。图片来源:百度网。 |
 |
冷战结束后,59式主战坦克进一步发展出多种型号,除了59Ⅱ型和59D型主战坦克外,至少还有8种新型号。在此期间,59式主战坦克也开始进行设计改进,在车辆最薄弱的位置加装了爆炸反应装甲防御系统。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10个国家仍在使用59式主战坦克,其中大多数是配备100毫米火炮的原型型,或升级型69/79式或59G式。中国陆军仍在服役配备105毫米火炮的59式主战坦克。图片来源:搜狐网。 |
根据 Kienth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