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亿万富翁

January 13, 2014 15:48

(Baonghean)——近20年前,当他还在芹苴一家大公司工作时,他刻苦钻研大学里的经济学和贸易学。幸运的是,他聆听了顶尖经济专家的讲座,听到人们谈论农业经济学,这让他着迷。他梦想着越南农民能像日本农民一样,开着汽车去自家的花园和田地里劳作;家里有拖拉机和卡车,把产品运送给消费者……

而他那艰苦而悲惨的童年的荒凉沙丘在他心中不断出现又消失,尽管

Ông Tuấn trong rừng keo của mình.
图安先生在他的金合欢树林中。
多少岁月流逝,多少人生风雨……如今,他坐在我面前,在昔日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一栋即将竣工的别墅式大宅里,置身于一片硕果累累的果园之中,亲自开着一辆价值数十亿越南盾的皮卡车,带我参观了他的养猪场和鱼塘。他带我从一个惊喜走向另一个惊喜:穿着那身简朴得有些破旧的绿色工人制服,这个自称“地地道道”的农民,曾经是一位经理,一个以“敢做敢为”著称的大企业的老板,曾经是一个“豪侠”——或者用他的话说,“也挺花心的”。

在第四届全国良农良商代表大会的记录簿上,他的信息记录得非常简短:邓英俊,1957年出生,杜良县春山公社,越南农民协会会员。然后是生产模式、生产成果……看到我对高达16.5万亿越南盾/年的收益数字感到惊讶,听到春山公社副主席说自己也出钱出力帮助7村的邻居们靠农业致富,他笑着说:没问题,多亏了邻居们,我才能成功。

他生于家中七个孩子,排行第六,家境贫寒,勤劳肯干,但幸运的是,他最终还是完成了学业。他在河内学习建筑专业,毕业后在芹苴创业,之后又考上了大学。1990年,他所在的公司倒闭了,他没有接受邀请回到清化省(妻子的家乡)担任茶业材料公司经理,而是在清化开了一家商铺给妻子打工,并想着让妻子在家乡杜良做生意,以“支持”丈夫的农业经济。想着想着,他又做了,2004年回到家乡,竞拍到近20公顷的荒地,独自一人追寻着致富的梦想。回到家乡后,他所在的孝天村非常贫困,村名孝天,却以贫穷和……好斗而闻名。

一间小屋,一锅煮一整天的米饭,手里拿着锄头和铲子,白天辛勤地除草,晚上拉电挖山铺床,修台阶蓄水种树。他自己定任务,一晚上种多少棵树,挑多少桶水,直到完成才允许休息。“这很勇敢,但一晚上我挑了300桶水上山,”他说,“村里的人看到我整夜拉电,都无私地过来帮忙。”我不知道孝天村的人哪里以爱吵架出名,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真诚善良。段先生说:“最初艰苦岁月里,村民们的那种爱,我永远不会忘记。正是村民们的爱,让我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即使我遭遇了很多失败。正是这种爱,让我下定决心,永不放弃。”妻子回到家乡,看到丈夫的“极端”处境,便卖掉了在清化的所有生意来帮助丈夫。

最初几年,他种龙眼的时候价格正好下跌,种花生的时候也全部枯萎了,所以他被认为是“负”资本。他决心另辟蹊径,转而养鸡。2003年,禽流感疫情爆发,他再次身无分文。他四处奔波,向银行借钱,直到把每一分钱都借光。村民、村里的一些小组和公社又想方设法给了他数百万越南盾的帮助。这次,他投资了一个养猪场,种植了10多公顷的金合欢树,升级扩建了鱼塘,之后又开办了一家饲料代理公司。此外,他还种植了果树(橙子、橘子等)。在工作的同时,他还学习和吸收科技进步。养猪场不断扩大,最多时拥有300头母猪和近2000头猪。现在他又开了一个使用生物垫料的养猪场。他说:“有时候晚上我们会和猪一起睡在这里。用生物垫料养的猪很干净。为了不落后,我们必须时刻勤奋地阅读、观察、倾听,并将科技进步融入生产。”

致富梦想成真。邓英俊先生已成为亿万富翁农民,成为春山乡老孝天村(现第七村)意志和决心的光辉典范。然而,他致富并非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报答恩情、分享财富,并向农村的年轻人介绍家乡的创业之道。他每年收入超过100亿越南盾,扣除各项开支后,每年还能赚取数十亿越南盾的利润。他还帮助12名工人获得稳定收入,帮助数十名季节性工人,并帮助80多户家庭投资养殖、饲料,并采用延期付款且无利息的方式,每年投入10亿越南盾。他还投资1.5亿越南盾,帮助150户家庭建造沼气池,用于处理垃圾,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村社的各项活动都得到了他的热情支持。

最让这位亿万富翁农民高兴的是:7村成了公社的强村,学他的做事方法,涌现出了许多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农民。比如,年轻人阮寿德(1982年出生),结婚时一无所有,母亲多病,他是村里最穷的。夫妻俩到阮先生的农场干活,攒下工资,积累经验,创办了自己的农场。干活时,阮先生还从阮先生那里得到了几亿越南盾。如今,阮先生已成为全省优秀青年企业家的典型。7村的子弟都以阮先生为榜样教育子女,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一代又一代朝气蓬勃、勤劳致富的年轻人。 “现在,7号村没有坏人,也没有社会弊病。孩子们长大了,不上学就去种地。人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逢年过节,大家会互相邀请,一起做顿大餐,分享美味佳肴,”段先生说着,指着眼前的菜园说:“你看,我的果园没有篱笆。我现在种果园,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村里的孩子们想吃的时候可以带回家。”

据悉,七组那些在外地上学、周六、周日、节假日和暑假回老家的学生,都被段先生“邀请”到农场打工。段先生告诉他们:“你们上学,看到父母在家辛勤劳作,所以要下定决心学习,攒钱。在这里打工,既能了解情况,又能学习,还能帮父母补贴家用。”于是,每逢节假日和休息日,学生们都会来到段先生的农场打工。“一开始有些人有些犹豫,但现在大家都这么做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孩子们都很听话。”段先生分享道。

他和农夫告别后,开车带我穿过颠簸的道路,来到主干道上。他告诉我,他的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在远方定居,但他很快就会带着儿子回到家乡,接管父母的农场。他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能够全心全意地生活在村民和乡村之中。

文章和照片:水荣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农民亿万富翁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