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志明遗嘱中的“级别”一词
(Baonghean)——从1965年初,到1966年、1967年,尤其是1968年,直至1969年5月10日,胡志明起草、重读和修改《绝对机密》(遗嘱)时,我们仔细研究了他的笔迹,发现他的措辞极其精妙、严谨,而且非常深刻。许多有意义的细节和值得探讨的维度由此浮现。文章中,我们只讨论了胡志明在自称“今年我79岁,已经是一个罕见的人”(遗嘱,日期1969年5月10日)时提到的“阶级”一词。
在1965年初打出的“在我七十五岁生日之际”的遗嘱中,胡志明在1965年5月15日修订时,用“阶级”一词来形容自己:“……今年我七十五岁了。我的精神依然清醒,我的身体依然健康。然而,我也是一个难得的人。”1966年、1967年,甚至1968年的重读版本都有许多修改和补充,但在引言中,胡志明仍然保留了“阶级”一词:“今年我七十八岁,属于‘中年’人一类。我的精神依然很清醒,尽管我的健康状况比几年前有所下降。”
![]() |
胡志明主席的遗嘱。 |
直到1969年5月10日。当天,“胡志明主席召开第十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会议休息时,他请求提前离场。9时30分至10时30分,胡志明主席修改遗嘱。他将遗嘱的开篇全部写在1969年5月3日出版的越南通讯社《特别参考消息》背面”(据越共电子报2009年6月16日报道)。他把“class”(等级)一词改写为“rank”(级别)。(注:class由三个字母组成,rank由四个字母组成,因此字母“g”与字母“ng”接近):“我今年79岁了,这是难得的,但我的精神和头脑仍然很清醒,虽然我的健康状况比前几年差了些。人过了70岁,年纪越大,健康状况越差,这并不奇怪。”
此外,越南劳动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书记黎笋在胡志明主席的葬礼上宣读的胡志明主席遗嘱全文(日期:1969年5月10日,河内)中(可能是错误?)仍然使用“阶级”一词(据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电子报2014年8月21日报道)。
为什么在《绝对机密》(遗嘱)起草、修改近五年之后,直到1969年5月10日,也就是胡志明去世前四个月,才将“阶级”一词改为“级别”?我们认为:“阶级”(在“人民阶级”中)似乎仅指年龄(例如:青年阶级、青年阶级、老年阶级……)和人类生活等级(例如:子孙阶级……)。至于“级别”,在越南语中则带有细微的差别和表达意义:高低等级(常用于指低级,例如:平民阶级……)以及评价、等级划分,甚至表示轻蔑。
胡志明说他是“一等人”(古今中外罕见),就是把自己放在普通人、平民百姓、普通百姓拥挤的世界中……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写遗嘱的近五年时间里,他思考了很多关于人、关于历史上的越南人民,特别是在抗法抗美两次战争中遭受巨大痛苦和损失的人民!
在胡志明身上,亲民的生活方式体现得非常频繁和自然。苏加诺总统时期,胡主席访问印尼时,印尼政府专门预留了一个大厅,让胡主席接见我们越南侨胞。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由于越南侨胞男女老少纷至沓来,大厅里挤满了人。胡主席毫不犹豫地离开座位,走到前面宽阔的草坪上,脱下橡胶凉鞋坐下,我们越南侨胞纷纷围在他身边。一位印尼诗人目睹了这一幕,写下了一首诗,名为《珍珠的内在美》,诗中有如下几句:
不喜欢坐在尊贵座位的人
和他一起坐在那里,毫无意义。
…人们喜欢坐在与周围人不同的高度。
“阶级”一词体现了胡志明的思想和道德理念。它深深植根于他的生活方式、性格以及“以民为本”的哲学思想中。但由于篇幅所限,以及我们理解的局限性,我们无法一一详述。
Le Thai Phong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