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贻贝很容易养殖,所需资金很少。
绿贻贝(Perna viridis)是一种双壳贝类软体动物,生活在我国的沙质海底、岩礁、珊瑚礁和沿海河口。绿贻贝除了营养丰富外,还可入药,其壳还可用于制作手工艺品。
生物学特性
绿贻贝(因其绿色外壳而得名)是贻贝科中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双壳贝类。绿贻贝分布于亚太地区,在日本、中国、泰国和越南都有广泛养殖。
![]() |
贻贝的形状与蛤蜊(蛤蜊)相似,但其壳更长,呈椭圆形,生长纹光滑。贻贝的胸部位于壳的底部,而不是像蛤蜊那样位于中间。幼年贻贝的壳通常呈蓝色或绿色;成熟后,壳变成深褐色,壳内呈亮白色。贻贝主要生活在低潮区,水深约10米,盐度为20-30‰,底部坚硬,有岩石、砾石、木材等。在咸水区(河口),贻贝通常沉睡在水底。在潮汐区,它们通常用粗纤维束附着在珊瑚礁和珊瑚上。
与其他软体动物一样,贻贝具有滤食性,将水吸入体内后排出,食物保留在鳃中。贻贝的食物是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悬浮物。贻贝进行有性繁殖,生育力强,1-2岁成熟,主要繁殖季节为4-5月和9-11月。在繁殖季节,当条件适宜时,只要环境(温度、盐度)发生微小变化,该区域的所有贻贝(雄性和雌性)都会将其生殖产物(卵子和精子)释放到水中。卵子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发育成漂浮的幼虫,一段时间后变态并附着在基质上。这种繁殖方式有助于贻贝获得更高的存活率和更广泛的分布。贻贝生长速度快,一年后即可长至8-12厘米,每只重30-40克。
养殖情况
自然界中,绿贻贝易于开采,因此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目前,绿贻贝是越南重要的养殖品种,养殖区主要集中在义安省、河静省、朗姑潟湖(承天-顺化省)、芽富潟湖(庆和省)和坚江省。
目前,越南一直积极开展贻贝育种,但育种来源仍然有限,因此目前的贻贝养殖形式很少采用吊养(人工育种),而主要采用竿养,从自然界获取贻贝。在贻贝自然分布的地区,人们只需购买2-3米长的木竿(直径5-10厘米),将其插在泻湖或沿海狭窄处,密度为2竿/平方米。经过15天的孵化,贻贝幼体会粘在竿上生长。4个月后,可以检查竿子,如果贻贝密度过大,可以移除一些竿子,如果发现贻贝因水质污染而死亡,则可以将竿子移到其他地方。8-10个月后,即可收获。所有贻贝应在农历新年前收集,以避开疫病季节(1月-2月),清理杆子,等到贻贝繁殖季节再继续种植新一茬。
贻贝肉质微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鲜食、蒸煮、烧烤、风干或冷冻出口。绿色贻贝壳有一层厚厚的珍珠层,可制成许多手工艺品。贻贝还用于制作绿贻贝油,用于治疗骨骼和关节疾病。
据Thuysanvn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