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子孙后代

December 12, 2011 19:02

根据2009年至2015年安城县中小学网络规划项目,2010-2011学年,镇中学和和城中学将合并为位于镇内的潘登柳中学。对于上述合并方案的实施,各方意见不一。

(宝恒)根据2009年至2015年安城县中小学网络规划项目,2010-2011学年,镇中学和和城中学将合并为位于镇内的潘登柳中学。对于上述合并方案的实施,各方意见不一。

第一课:这所学校有着悠久的传统

和城中学是安城县第一所中学,建于 1947 年,位于原庄城(现和城)的学府所在地。

过去,庄城涌现出许多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包括学士和硕士。河内文庙至今仍记载着两位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潘维叔和潘达通……尽管人们勤奋好学,但在1945年八月革命之前,拥有六万多人口的安城县却只有一所小学,而且这所小学也位于安城县境内。安城县,尤其是庄城县的孩子们,如果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必须前往荣市求学。1947-1948学年,黎端芽半公立中学在庄城县的土地上成立,以宝林公社和清宅为教室,由前教育督察潘禄先生担任校长。 1950年,为实施新的教育方案——九年制普通教育体系,黎端芽半公立学校更名为安城中学。此后,乡镇间中学纷纷建立。安城中学也随之更名为和城中学,但始终保持着其作为一所优质中心学校的地位,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全面的课程设置,在该地区享有盛誉。

1961年,学校扩建了高中部,成立了安城中学(Yen Thanh Secondary - High School)。除了初中部班级外,还增设了三个高中班——这是安城县最早的高中班。1962-1963学年,安城中学(Yen Thanh Secondary - High School)拆分为安城高中(Yen Thanh High School),即现在的潘登柳高中(Phan Dang Luu High School)。安城中学(Yen Thanh Secondary School)则更名为和城中学(Hoa Thanh Secondary School),并沿用至今。



潘登柳中学正在建设中。

在抗击法美战争的年代,从黎端芽半公立学校到和城中学,所有学校都位于庄城-和城的土地上。和城中学不仅吸引了本县的孩子来就读,还吸引了邻近县,如奠州县和琼柳县的家长将孩子送到这里求学。许多远道而来的学生不得不借宿在当地居民家中学习。当时,和城的农民们为一代又一代安城县的孩子来此求学做出了贡献。

为表彰花城中学取得的成就,总统授予该校二等劳动勋章及其他多项荣誉奖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城中学至今仍保留着四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法式双层教学楼。华城中学校友潘世海先生自豪地说:“在宽敞漂亮的教室里学习,教室屋顶铺着西式瓦片,配有全景门、双层百叶窗和玻璃窗,完全是法式建筑风格,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华城人民来说,这所学校已成为当地卓越学术传统的象征。

和城乡老教师协会主席潘登川先生说:“作为和城乡人,我们为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感到自豪。这是安城县第一所中学,也是如今潘登柳高中的前身。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从这所学校成长起来。对于我们这些老一辈人来说,和城中学已经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华清中学只有7个班级,194名学生,平均每个班级不到28名学生,面临诸多困难:教师不得不跨学科教学,专业小组只是混合小组;学习氛围分散;设施投入不足。校长阮仲荣先生表示:“由于学生人数锐减,华清中学面临诸多困难。按规定,教师人数与班级数量挂钩,因此学校目前只有15名教师教授12门基础课程,其中文理科和数学至少有3名教师,而公民教育、工程等一些科目则没有专职教师,只能安排跨学科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更不用说培养优秀学生和辅导学习困难学生了。此外,学校的收入主要依赖学费和家长资助;由于学生人数少,其中近50%的学生来自贫困或近贫困家庭,因此家长的资助并不多。据估算,学校今年的学费收入约为1500万越南盾(扣除40%的预算支出后),加上上述预算支出,学校的预算收入约为3000万越南盾。”学校每月仅获准支出约260万越南盾,用于支付所有活动:水电、教学设备、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的奖励等等。此外,由于师生人数少,学校无法营造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也无法为师生创造在教学中相互竞争的机会。事实上,在2008-2009学年,该校仅有1名省级优秀学生,区级优秀学生比例为27.4%,各科优秀学生比例为8%,优秀学生比例为35%。到了2010-2011学年,该校再无省级优秀学生,区级优秀学生比例下降至8.8%,各科优秀学生比例降至7.8%。由此可见,学校规模小已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


Duy Nam - Thao Nhi

特稿刊登于《义安报》

最新的

x
为了子孙后代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一款产品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