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与老挝协调搜寻烈士遗骸
(保安)——在抗日战争中,越老两国党和人民“咬着米粒,掰着菜心”并肩作战,在战壕里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回忆,充满了不离不弃的情谊。战争结束,和平重现,这份情谊也日益加深,双方克服战争的种种后果,发展经济社会,在友好国家老挝寻找和安葬为履行崇高的国际义务而牺牲的越南志愿军和专家遗骸。为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刻,《乂安报》记者采访了乂安省军区烈士扫墓队队长冯玉芳中校。
![]() |
2013-2014年义安-万象-川圹三省特别工作组第二次烈士遗骸交接会议纪要。图片:PV |
记者:尊敬的同志,在老挝搜寻和遣返越南烈士遗骸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项协调工作的成果?
冯玉芳中校:在老挝越南烈士遗骸寻葬工作根据两党、两国政府的主张和意见,特别是老挝政府总理关于2020年前完成烈士遗骸寻葬的第1237号决议进行。义安省军事指挥部烈士遗骸寻葬工作队负责配合老挝特设工作组和川圹、万象、赛松本三省武装力量开展寻葬工作。在老挝雨季,双方将举行会谈,相互配合,收集、筛选、整理信息,并制定旱季寻葬工作计划。 30年来,我们与朋友们的合作帮助搜寻并打捞了11858名在我国战斗中牺牲的越南志愿军和专家的遗骸,其中912具烈士遗骸已得到确认身份和家乡并送回祖国,温暖了无数为祖国默默奉献不朽子女的母亲和妻子的心。
记者:您能告诉我们贵国搜寻和收集烈士遗骸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吗?
冯玉芳中校:首先,现在查找资料非常困难,已经去世或年老体弱的目击者已经记不清战友的确切埋葬地点。此外,战争也已结束,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地形地貌发生了太大变化。许多墓地位于偏远地区,人迹罕至,很少有人知道墓地的具体位置。另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即使找到墓地,也很难确认烈士的身份,大多数墓地没有遗留遗物,或者遗物因埋葬时间过长而腐烂。在搜寻过程中,许多地方山林地形复杂,风俗习惯和语言也各不相同。虽然负责征集的同志都学过老挝语,但他们无法完全理解当地民族的语言。这些问题使得搜寻和征集工作非常困难。不过,在老挝各族人民的热情帮助下,这些困难有所减轻。
记者: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老挝在搜寻和收集烈士墓葬方面向我们提供的帮助?
冯玉芳中校:在执行任务期间,小组始终得到外省特遣队、武装部队、警察部队,特别是老挝各族人民的关心和热情支持。雨季期间,官兵深入乡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例如与我军士兵一起作战的老挝老兵,以及到森林、狩猎、发现烈士墓地的人们,他们也向收集小组通报情况。在搜寻和挖掘过程中,始终有友军部队随行引导指路,尤其是在政治安全局势不太稳定的地区,确保安全无虞。相反,负责搜集烈士遗骸的官兵们却利用休息和缓冲时间,帮助老挝人民增产、清理环境、修建房屋、收割庄稼等,双方感情十分亲近深厚,增进了老挝人民和越南军队之间的信任,在烈士遗骸搜寻和搜集工作中得到了更加热情的支持。
记者:烈士墓搜寻和收拾工作十分艰巨繁重,您能否分享一下队里官兵在搜寻和收拾战友遗体时的感受?
冯玉芳中校:每当找到烈士的遗骸,找到战友的遗骸,所有的艰辛和疲惫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喜悦,如同找到了自己的亲人。伴随着喜悦,是澎湃的情感。这样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去寻找更多的战友,把他们带回我们挚爱的祖国。
记者:请介绍一下下一步部队在烈士墓搜寻和收拾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和实施方案。
冯玉芳中校:在第四军区1237指导委员会、省专工委的重视和指导下,特别是在四个省专工委的顺利配合下,首先要深入教育全队干部职工服从和执行上级指示;同时要加强教育,使兄弟部队明白自己的工作是对烈士家属展现神圣情感、责任感和高尚情操。该部队将努力与老挝方面协调,联系在越参战老兵,了解烈士墓地情况,寻找烈士墓地,将其运回祖国。困难只是开始,为了充分展现与烈士的情谊,兄弟部队将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交付的任务。
记者:谢谢同志!
冯绍(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