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文化研究员武玉庆

July 15, 2012 15:46

(Baonghean)-2012年6月26日晚7点,文化研究员、《越南历史》作者武玉庆教授在河内逝世,享年87岁。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朋友、亲戚、学生、同事以及所有对越南文化感兴趣的人们都感到震惊和悲痛,无限悲痛!

武玉庆教授于1926年虎年出生,出生地为河静省宜春县海通村(现春海社)。他幼年在家乡读小学,长大后前往荣市(义安省)就读青忠中学,后前往河内升龙中学就读。在这里,他师从裴祺、邓泰梅、黄明宪、武元甲等名师……

1943年,他在河内越盟基层秘密工作。1945年八月革命爆发后,他回到家乡,积极参加夺取政权的斗争,19岁时就担任宜春县委委员、县起义委员会副主席。

武玉庆原本前途光明,可以成为一名高级政委,但这位意志坚定的年轻知识分子却投身教育建设,并继续投身科研道路。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任务。1956年,他在离家不远的荣市黄叔康中学任教时,背上书包来到清化,担任蓝山中学的教员。22年的执教生涯中,他为义安和清化的教育做出了许多贡献。武玉庆老师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如今已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杰出研究人员。



武玉庆教授 (1926 - 2012)

武玉庆原本是一位热衷于收集和研究民间文化的教师,1970年调入清化省文化厅,主管民间艺术分会。1980年,他调至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现为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下属的民间文化司(即民间文化研究所的前身)工作。

可以说,除了研究书籍和古籍文献之外,武玉庆还是少数愿意实地考察和实践的文化活动家之一。他的足迹遍布全国许多地区。论及写作能力,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迄今为止,他已出版近300本著作,其中既有他个人撰写的,也有与他人合作撰写的,还不包括文章……

武玉庆教授毕生钻研,博览群书,精通多个领域,其中,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更是他“熟记于心”的领域,并成为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对民族文化意识有着极其深刻的体会,这体现在越南众多族群悠久的文化活动史中。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众多地区、领域和方面,但其中最深入的两个文化区域是升龙河内和清河义河。义河是他的故乡,他的故乡;清河也是他24年来从事文化教学和创作的第二故乡。在这两片土地上,他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在义安,他提出了“义河人”的“三位一体”理论(农民+知识分子+革命先锋军=义河人);通过与清地的接触,他发现,升木之地一直为丰富升龙四大元素做出着自豪的贡献。

近代义河学者武玉庆从木梯之乡,一路挺进升龙。历史的教训表明,任何一个清义河地区的杰出人物,如果不到飞龙之地奋斗,都难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任何一个发生在清义河地区的历史事件,如果不在升龙落幕,都无法成就一番伟业。的确,在文化之都的这片土地上,武玉庆如同蛟龙腾云驾雾,在学术和写作中遨游自如。

关于升龙文化,武玉庆教授著述颇丰,著作颇丰。他对升龙-河内文化区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概括:升龙祖气(精神气、繁荣气、正气、英雄气)。尤其在升龙-河内建城1000周年之际,他的巨著《升龙千年文化年鉴》和《千年升龙宣言》成为首都乃至全国的热门新闻。在文化节为期10天的活动中,《千年升龙宣言》在河内广播电台连续播出。

至今为止,像他这样获得此项殊荣的人并不多!

在河内生活了32年,武玉庆教授始终铭记红河与腊山,阮攸和阮功筹的英灵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为了迎接升龙河内建城1000周年,尽管身兼数十项研究项目,他仍抽出时间回到家乡,与两位当地文化研究者武红辉和泰金定合作编撰了《天桥洞回响,达侬红》(文化信息出版社,河内,2010年),在千年升龙之声中,留下了故乡乂安的回响。

非洲有句谚语说:“当一位老人去世时,一座伟大的图书馆就消失了。”像武玉庆教授这样的人去世,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他离开了我们,“逝去”到了永恒的地方,但他的文化话语中的忧患、业绩、情怀、愿望,将永远与他的祖国、他的祖国产生共鸣!


茶山范光艾 -河静文化杂志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告别文化研究员武玉庆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