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绥(Vinh Tuy)——一段不太遥远的记忆……
(Baonghean) - 我的村庄,永绥村,是永清乡(安城)一片迷人的土地。村里的儒生陶良添先生认为,“永绥”一词意为“稳固的扶手”。他说:想象一下,这个村庄就像一个巨人,左手“thanh long”扶着塔山,右手“bach ho”扶着多山,双眼望向“chau tuoc”(同寿山),背靠着“huyen vu”(玄武山),眼前是浩瀚的罗库湖。这里正是山水风水宝地的汇聚之地。
来到永绥村,人们首先要参观的是村北的永山,它如同一道屏障,阻挡着东北季风。裴杨历先生在《义安旗》一书中将这座山命名为“旗山”(因其形似一面旗帜)。相传这座山最初被称为“雄山”(Bung Hill),后来一位官员路过此地,觉得“雄”字不太雅观,便改名为“万山”(Van Mountain),山形似龙、麒麟、龟、凤四大神兽,山上还有许多洞穴。村东是万山寺(Van Son Tu),风景秀丽,可惜的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土地改革后,这座山被毁了近一半。1961年,义安省文化厅在山上进行了发掘,发现了石斧、青铜器、古代陶瓷碎片;一个巨大的人类头骨化石。随后几年,越南考古研究所扩大了搜寻范围,在位于永绥村东部的Ru Muou山顶上发现了许多古代石器,密度相当密集。
![]() |
Vinh Tuy村的一角。照片:Duc Chuyen |
或许在古代,荣村也是汉代道士修行的地方。从三国时期到中国皇帝时期的古代钱罐,在荣绥地区随处可见。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仙女、戴平顶帽的女人、白猪、金牛等的传说。
根据留存的文献记载,这个村子可能在陈朝初期就已形成。村子曾经非常繁荣,以养蚕织布为生。我长大后,养蚕业已不复存在,酿蜜业却欣欣向荣。全村都种着甘蔗,郁郁葱葱;每逢寒收季节,甘蔗就被堆得高高的,用牛车——建安车——拉来,洗净后,聚拢起来盖在甘蔗上。蜜盖是巨大的圆木,上面雕刻着相互咬合的锯齿,由两头水牛拉着绕圈走。人们把甘蔗放进去,挤压让水流出来,然后把蔗渣堆起来,散发着芬芳。入夜,炉火通明,全村人都聚在一起熬蜂蜜。蜂蜜熟了,就装瓶、装罐,孩子们刮着锅子,吃着粘在锅子里的浓浓蜂蜜填饱肚子。熬完蜂蜜,就是烤烟的季节。村里种着大片的烟田,到了收获的季节,最少的人家还有几盆烟叶,最多的人家院子和大门上都铺满了晒干的烟叶……村民们借工人们割烟、煮粥、注水增加烟叶的黏稠度和滑腻度,用露水、阳光晒干、做成饼、装进罐子里,运到山上去卖,临近春节的时候。有时候,卖几罐烟叶就能盖一栋大房子!接下来就是槟榔收获的季节了。槟榔树遍布全村,生长在阴凉处,当季时节,人们采摘、劈开槟榔树,晒干、晒干,待槟榔树干脆,装入坛子,盖上芭蕉叶,只有价格合适才会出售。闲暇时,老少都会学习编筐、编盘、簸箕、簸箕、簸箕、竹盘等手艺;为了编出漂亮的图案,村民们也欢迎外地的手艺人来给他们做菜,主要是为了学习他们的手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来自仁清乡富友村的陈克仁(1890-1984),他的编织技艺在那里很有名,深受村民的尊敬。
月夜皎洁,村民们聚集在大石屋(Roc Cua)周围,乘风迎月,讲述着官吏的故事。或许,当时很少有哪个村庄像我的家乡一样,有这么多讲述官吏故事的人。杜先生、黎先生、图先生都是优秀的故事家,但最精彩的,当属楚延·特里恩先生——一位幽默诙谐、引人入胜的大师。听完官吏的故事后,大家又转而朗诵村里两位著名的“民间诗人”——猫太太和已故豺的诗歌。如果说已故豺充满诗意:“我们村子人真多/有一位贤惠的妇人,刚得到一条龙/村里有龙的影子/四面云雾笼罩着两排乌龟/午后归来永绥之地/庙里井外大象跪在一边/承蒙老上级恩惠/万年太平。”猫太太讽刺道:“把厨房筷子转过来/把嘴唇和勺子合在一起/我们吃饱了,赢得了战斗”……
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月夜的鼓乐!该剧的总导演是具有乡村剧复兴功绩的资深戏曲家陈春灵,他兼任导演和编舞。
十多年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睡觉,偶然从邻居家的收音机里听到一段话剧的片段,是人民艺术家谭莲的角色;它把我惊醒了;“哦丈夫……东门的波涛汹涌/国家是正义,是爱,哦爱……”歌词令人心碎,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想起了陈春灵先生去世前,他担心一件事,戏班真的“死了”了,因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因为世道的混乱,村里当时有才华的演员,几乎都消失了;谁来恢复村里的戏?还是只是过去的事情了……然后我突然感到害怕,害怕村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再会讲故事,不会唱《维昙》,忘记戏曲的声音……但也许那种文化的源泉不会消失,因为我的村庄是一个好学的村庄,是一个“教师村庄”(说得不太客气),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师队伍都很强大;在11月20日春节假期,我的村庄里挤满了回来履行“尊师重教”义务的学生;过去著名的有古先生、韩先生、童先生,后来有杨先生、披先生、连先生、陈世先生,后世有陈龙先生、刘良添先生、陈达仓先生、陈小先生……还有刘孝博士(矿业地质大学)、刘康博士(副教授、博士,荣大学地理系原主任);副教授、博士 Tran Viet(水利大学)...
....总之,这是一个教师之村,是一个有很多人从事记者、诗人、作家和画家工作的村庄;由于有许多艺术家,这个村庄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村庄也有很多在其他地方很难做到的事情:比如成为编写村史的先锋,编写中学史;收集村里的诗歌和文学,修缮和装饰寺庙、佛塔、集体住宅;Co Da寺庙和Vinh Tuy佛塔(Van Son Tu)是两个重要的精神项目,主要由捐款建成……似乎在任何时代,Vinh Tuy人都比世界上更突出:在上世纪60年代北方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Vinh Tuy和Vinh Thanh有一个辉煌的高光时刻,1961年12月10日欢迎胡伯伯来访,叔叔去了Vinh Tuy苗圃,去了May夫人家,表扬了典型……
随后,在1972年至1982年间,乂安省教育厅又征用了永盛中学所在的Con Ram村的土地,在乂安省建设了一个典型的Bac Ly-Cam Binh村,以便后来该村有一系列的医生、副教授、工程师、医生、艺术家......
我怀念糖蜜的香气,绿茶的清香,橘子的故事,槟榔的香味,以及池塘边欢声笑语、鼓声阵阵的月夜。永绥村——“坚实的扶手”,是世世代代人民的依靠;永绥古村——“连接我们越南祖国各个村庄的纽带!”
陈玉庆
(永盛中学 - Yen Tha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