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良戏剧《Mai Hac De》:从简单的事物中传递伟大的信息
(Baonghean.vn) - 一间茅草屋,前后空空如也。一位身穿棕色衬衫、头戴头巾的妇女,在分娩的痛苦和艰难中痛苦地扭动着身躯。屋内传来急促而焦虑的声音;突然,一个新生婴儿的啼哭声划破了空间。这细小的啼哭,充满了甜蜜的幸福,预示着生命和未来许多美好的事物……
![]() |
歌剧《梅黑德》的高潮场景。图片:PV |
这是越南歌剧院上演的歌剧《梅黑德》的开场,剧本由阮世琪副教授撰写,紧凑而感人。人们认为,像民族英雄梅黑德这样一生丰富而漫长的历史人物,上演时必然会有宏大的场面、华丽的服装、传统的对白、响亮的台词……然而,这部戏却用最原始、最简单的东西让人惊叹。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见证这简单而神圣的事情时,都默默地感动不已。这是一个生命的呐喊,他后来成为了还州起义的英雄,召集了40多万士兵,包括32个省的英雄和来自邻国的援军,打破了大唐的枷锁,为交趾人民带来了10年摆脱北洋统治的独立。难道一切伟大的事情不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吗?
我想,简单正是编剧和导演的艺术意图,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让观众轻松理解、容易吸收历史信息。简单但不简单,这一点通过每一个紧凑的场景表现出来,描绘了梅淑岷这个人物的成长阶段以及他对理想、人文思想和自由的认识过程。与许多其他历史人物往往从成就和头衔的角度来塑造不同,在梅淑岷这个人物身上,编剧对人物的成长过程和意识的转变给予了最多的关注。这也是整部戏高潮迭起的原因。我看了两遍这个戏,第一次是VTV1频道的电视剧场节目,第二次是蔡良剧的免费放映,旨在服务乂安人民,纪念还州大捷1302周年。
每一次,那极具人性、极具真挚的情感都与这部持续两个半小时的戏剧完美融合。在那里,人们对蔡良艺术难以引起年轻人共鸣的偏见以及对戏剧长度的犹豫似乎都消失了。和许多来自乂安省的人一样,我坚持看完这部戏,与剧中角色一起哭、一起笑,感到悲伤和自豪,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世界,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在开场那场关于简单而神圣的诞生的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这部戏也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多次高潮。那就是角色梅实鸾和他的母亲为躲避大阳匪帮的追捕而逃入森林的画面。
在背景音乐中,在奔涌的焦虑中,在3D的深邃古林的视觉效果中,在急促而压缩的动作中,彩梁舞台仿佛突然变成了一场真实的追逐,而所有情感的高潮,是梅淑琏目睹母亲去世时爆发出的痛苦和煎熬。那一声“妈妈!”的呼唤,在那一晚的观众席中回荡,这呼唤包含了如此多的爱,包含了怨恨,也滋养了她反抗外敌、为家族复仇、为国家偿还债务的意志。观众感受到了角色的痛苦,也为角色的愤慨而愤慨……在那高潮一幕到来之前,观众席中止不住的抽泣声,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将舞台的情感和观众席的空间连接起来,让一切都显得如此和谐!
这部彩梁剧不仅有悲剧,更让观众沉浸在美丽神秘的浪漫情愫和独特的艺术创作中。剧中主人公梅树岿在梦中与唐代诗人王博相遇。王博是“初唐四大诗人”之一,以其“笔耕不辍,赋诗”的才华闻名全国。他的才华英年早逝,相传王博29岁时,携全家七口乘船渡海,探望在交趾做官的父亲,却遭遇大风暴,船沉没在海中央,幸运的是,他的遗体漂流到了义安海。当地人民钦佩他的诗才,在繁重的家务事下,将他妥善安葬。从那天起,每晚在林江边,都能听到王博吟诵的诗句:
河水与寂寞的雾气一起飞扬,
秋水与天一色。
(落日追随孤独的鸟儿,
秋水天一色。
这是一个流传于民间的传奇故事。在《梅黑德》这部戏剧中,艺术化的虚构意图营造了青年梅实垸与诗人王博相遇的奇特场景。相遇时,两代人,两个来自战线两端的人,互相给予了美好的赞美,超越了时代的仇恨和混乱,升腾而起的只有对学问、人性、智慧与信任以及无限利他主义的热爱。这个细节在剧中占用的时间不多,却产生了巧妙的情感调和效果。短短的相遇,足以证明义河人,尤其是南方人的智慧,远胜于北方人的文学和诗歌的深度。年轻人梅树岽大胆地修改了诗人王博喜爱的两句名句:“每句删去一个字,说:‘老夫子,我为妻歌!’”老演员们充满深情的表演让观众如痴如醉,每一句台词都让观众席里洋溢着满足和赞叹。
该剧的成功也在于一系列细节的巧妙交织。奸诈奸诈的官员、交趾忠臣、妇女、绅士和土豪的命运……交织着喜悦、信仰、讽刺和悲剧……我们怎能忘记梅淑岷眼睁睁看着岳父惨死,痛苦无助的场景?岳父的死点燃了仇恨的火焰,但同时也是一堂关于牺牲、关于深沉父爱的课,让梅淑岷这个角色有机会培养和训练士兵,为日后立下大功。这段情感高潮塑造了朴实英雄的人物形象,并巧妙地表达了日后起义的起因之一。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歌剧共演出八个场景,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纠葛,随着剧情发展达到高潮,令观众感到欣慰和愉悦。高潮在主人公梅淑岷率军起义,劝说并召集来自32个大洲和邻国的英雄豪杰的场景中爆发。歌剧中的对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雄壮的英雄诗篇,仿佛在宣告越南人民团结一致、必将战胜一切的决心:
An Bang、Lam Ap、Chan Lac、Kim Lan
唐朝饿虎之前
是无法逃脱的美味诱饵
一千年前,京城沦陷,国家覆灭。
千年之后,都城已隐没在阴影之中。
如果我们像孤独的筷子一样远远地站着
然后邪恶的敌人亲手把它打碎了。
但三四棵树联合起来
一捆筷子,不易卑微。
整捆筷子将强势复活。
整捆筷子将压垮入侵者……
随着台词的吟唱,偌大的观众席中,一股颤抖的情绪缓缓升腾。泪水滑落,并非因为痛苦和愤慨,而是因为幸福。如同生活中的一切一样,这部戏将观众带回了内心深处爱国的源泉,奇妙地激起了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自豪感。
蔡良剧作《梅黑德》也标志着对封建社会女性价值和品质的探索、艺术创作和颂扬。那是母亲梅淑媛的形象,她宁愿在残酷的大阳军队的手中死去,也不愿受苦。那是勇敢无畏的妻子玉苏。那是勇敢的女儿白云,她答应成为光素卡的妻子,希望用爱来改变邪恶,帮助梅黑德起义,成为国王。那是杨林的英雄女儿,她们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事业……在蔡良剧中,女性角色的出现构成了引人入胜的叙事纽带,使作品充满了信仰、爱和对义安女性以及所有越南女性形象的钦佩,她们既善良又坚强。
对乂安人民来说,历史人物梅硕堃——梅黑德并非陌生,但将这位与著名的还州起义相关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改良歌剧的形式重新演绎,却多少有些陌生。说陌生,是因为对于乂安人民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改良歌剧尚未真正普及;说陌生,是因为观看一部时长近三个小时的历史舞台剧似乎尚无先例。然而,尽管最初有些陌生,改良歌剧《梅黑德》本身却开创了一个令人惊喜且引以为豪的先例:将观众吸引并牢牢抓住,让他们走上改良歌剧舞台。艺术棱镜以历史为镜面,取得了成功,使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更加贴近先辈们建国卫国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并通过戏剧,肯定国家主权和自由独立的精神。
蔡良剧《梅黑德》的首演恰逢还州起义1302周年,恰逢地区和世界局势发生诸多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这种形势为发展经济社会生活、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求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深刻理解独立和自由的价值。另一方面,这出朴实的蔡良剧也传达了深刻的寓意,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内部团结和国际合作精神的重要教训。1300多年前的教训,跨越时空,依然与不变的源头相连!
方志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