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后不管”武器和“发射后逃跑”武器有何不同?
“发射后不管”武器被认为是世界军事科技的未来,但它们很容易与“发射后逃跑”武器混淆。
两种武器的基本区别
“发射后不管”武器是一种精确制导武器,能够在没有任何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击中预定目标。
凭借这一优势,武器发射后,运载发射装置(飞机、车辆、火炮等)可以立即机动寻找另一个目标或躲避敌人的反击。
“发射后不管”武器配备了电子计算机“大脑”,用于探测和识别目标,以及引导和自动控制武器攻击目标。
此外,由于结合了多种制导方式(雷达、红外等),它们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运行,有很高的概率击中目标,并且可以从敌人的直接防御火力范围之外发射。
然而,这类武器必须与即发即弃武器区分开来。即发即弃武器也允许发射载具立即进行机动,但需要其他来源(例如激光、雷达等)进行目标指示,直到击中目标为止。
|
BGM-109“战斧”陆攻巡航导弹是一种典型的发射后不管的武器。 |
“发射后不管”武器的发展史
20世纪70年代,武器命中率稳步提升。80年代是目标探测和跟踪技术飞速发展的十年。因此,飞机更容易受到攻击。
生存的关键之一是击中敌人并及时撤离。但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合适的武器系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才产生了“发射后撤退”和“发射后不管”的概念和武器系统。
“发射后不管”的概念最早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美国提出。当时,美国有一个项目,旨在研制可以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用于装备直升机。
1971 年,美国成功测试了一枚激光跟踪导弹,到 1973 年,美国已投入大量资金完善了一种模块化反坦克导弹,即能够使用多种不同类型制导装置(激光、红外线、雷达……)的导弹,这就是地狱火导弹。
根据初步数据,AGM-114“地狱火”导弹重45.4-49公斤,射程500-8000米(喷气式飞机发射时射程可达20公里)。事实上,由于配备了激光跟踪制导系统,该导弹无需发射架即可发射,这意味着它是一种发射后即可撤离的武器。
|
AGM-114“地狱火”反坦克导弹。 |
1978 年,美国将重点放在 WASP 计划上,这是一项研究空射反坦克导弹的计划,该导弹能够自主追踪目标。
这种导弹将携带毫米波段雷达导引头,可在各种天气条件下有效作战,并可同时发射多枚导弹,每枚导弹都经过专门编程,攻击特定目标。它们被认为是真正的“发射后不管”武器。
|
AGM-124“黄蜂”反坦克导弹。 |
先进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研制精确制导武器,特别是研制发射后不管武器的前提。
当今的电子工业能够制造出小到足以安装在炮弹上的导航设备和传感器。
然而,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将目标的特征信号与其他物体的背景区分开来。这个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解决。
美国首次使用的“发射后不管”武器是1984年对利比亚使用的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反雷达导弹。
HARM导弹的速度比美国在越南使用的“百舌鸟”导弹快得多,而且在雷达关闭后还能记住目标的精确坐标。
|
AGM-88“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 |
在海湾战争期间,除了 HARM 导弹外,还部署了其他发射后不管的武器,例如英国的 TLAM 反雷达导弹,以及最著名的战斧巡航导弹。
短期内,发射后不管武器的数量预计将迅速增加,价格也将大幅下降。这种武器被认为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