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山的“鱼王”

November 16, 2014 07:38

(Baonghean)——或许,谈论他时,我们不必考虑他是哪种“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重要的是,他在家乡盛山(Do Luong)开创了一个颇为理想的养鱼场模式。这就是陈文明先生——一家只有……3户成员的合作社的负责人,年总收入近10亿越南盾……

Ông Trần Văn Minh (đứng, thứ nhất  từ trái sang) thu hoạch cá.
陈文明先生(站立者,左一)正在捕鱼。

陈文明先生曾是长山军的一名士兵,参加过1975年的胡志明战役,也曾保卫过北部边境(1979年);之后在义安淡水鱼股份公司当了近30年的工人;2006年,陈文明先生退役,回到家乡盛山公社15号村,与妻儿团聚。一对工人夫妇的退休金,要供养四个孩子的教育,实在是太难了。必须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陈文明先生暗自盘算着,拿着“养鱼场”的工作,四处寻找养鱼的路。最终,他决定竞拍一块荒废已久的旧砖窑地,重新“创业”一番。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砖块碎裂,坑坑洼洼,人们看到这对满头银发的夫妇日夜劳作,将其改造成田地和池塘。丈夫耕田,妻子播种,临时营地旁,鸡鸭鱼跃,渐渐热闹起来。

三年后,这片0.6公顷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小农场,一条笔直的道路,碧绿的池塘,种植着龙眼、芒果、香蕉、橘子等果树,还有用来饲养牛、猪、鸡和鸭的牛棚,以及几块精耕细作的稻田;家庭经济暂时稳定下来。但如果继续精耕细作,只靠自给自足,就无法致富。明先生开始致力于他的主要目标:靠鱼致富!

他吐露心声:“起初,我有很多顾虑和不安。我一直是个纯粹的工人和农民,现在要当老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下既生产又经营,这并不容易,还要有运输工具……但我凭借许多优势变得大胆:土地广阔、地方领导的重视、银行的贷款。此外,县里老公司的鱼苗养殖站是丰富的鱼苗和养殖技术的来源……在养鱼方面,水源是最重要的问题,这里有灌溉站,还有流经这里的Bau Vua运河,这条运河世世代代都存在,从未干涸过。” 随后,胡志明先生又获得了0.4公顷土地,使土地面积增加到1公顷,并停止种植水稻,挖掘更多池塘,专注于养鱼。起初,养鱼主要是为了吃肉,鱼苗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他以自己独特的养鱼方法,加上热情友好的洽谈方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县内外市场的商贩们纷纷来到他的鱼塘称重、收购鱼苗。据估算,他的鱼塘每年可产出3至4吨肉,收入达3亿越南盾,比种稻的利润高出许多倍。他从肉鱼养殖逐渐转向养殖各种鱼苗:青鱼、草鱼、鳙鱼、白鱼、鲤鱼、杂交鲶鱼、单性罗非鱼……周边地区,无论是在第三季还是在池塘、湖泊、水坝等地养鱼的家庭,都纷纷来到他的鱼塘购买鱼苗。但将市场拓展到全省11个山区县,才是明先生的“主要目标”。而他最终成功了。

明先生沉思片刻,慢慢地向我讲述他第一次带鱼苗上山的情景:“我骑着一辆旧摩托车,在奇山、祥阳、归合、桂风等县的偏远村庄里驮着鱼,一趟就只有15公斤,摩托车前面绑一个袋子,后面再绑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几个小氧气瓶,来回要3天。有时候摩托车抛锚了,鱼缺氧、缺水,全死了。然后下雨发洪水,进不去村子……就这样,所有的钱都打水漂了。但就是从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意识到,山区对鱼苗的需求很大,农民在国家项目、计划和扶持政策的影响下,改变了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我问道:“找到市场了,就得有生产鱼苗的计划,还要有运输大量鱼苗的交通工具。”他兴奋地说:“对啊!我年初就跟单位签了合同,知道全年产量,然后有鱼苗的计划,不然没鱼苗我池塘里怎么养?现在运输成吨、各种年龄段的鱼,需要‘厉害’的车辆和设备!我买了一辆专门运货的货车和一辆7座旅游车,做生意、会朋友,有时还带家人出去转转,有眼光,有干劲。渔业设备基本齐全,从网箱、水泵、切菜机、打井、发电机……到桶、篷布、氧气罐、增氧机、冰块……长途运鱼的设备10套。”

Vận chuyển cá đi tiêu thụ tại trang trại ông Trần Văn Minh.
运送鱼到 Tran Van Minh 先生的农场供食用。

明先生还告诉我,那些倾盆大雨的夜晚,全家人冒雨排水;水漫过堤岸时,还要张网拦鱼;那些在池塘里浸泡的寒冷日子,让鱼儿学会忍耐,然后运到偏远的山区;处理粪肥做鱼食,给池塘染色,清理池塘,预防疾病……所有这些都是困扰着每个家庭成员的,有喜有悲。明先生自己也夜不能寐,担心着持续不断的雨水,担心着池塘里鱼儿死亡、泛白的疾病,甚至连科学家也束手无策,找不到特效药。

我不禁对这位外表粗犷、疲惫的盛山地“鱼王”佩服不已,他坐在电脑前上网,查阅科技、市场、潮流……几乎无所不知,而且理解得非常透彻。我突然想起一位作家曾说过:“这世上本无路,是人们不断行走,才修成的路。” 陈文明先生凭借家乡的土地,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他现在是区水产养殖合作社的主席,省农场协会的常委。有趣的是,他的合作社只有3名成员,而且都是子女,但经济效益却令人印象深刻:每户人家年均收入超过3亿越南盾;这个独一无二的合作社,年收入近10亿越南盾。他的四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其中儿子毕业于芽庄水产大学,获得工程学位,回来和父亲一起在养鱼场工作,儿媳在合作社担任会计。

正当我兴奋地坐在那里写着关于他的事情时,这位“鱼王”打电话告诉我,他刚刚又获得了两公顷土地,可以扩大规模,建成一个真正的鱼场。我替他高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远近鱼农的鱼苗供应不足​​了。据了解,他的鱼场每年生产30吨鱼苗。但2013年,根据合同,产量上升到了70吨。不过,由于他帮忙把鱼苗卖给邻近的鱼场,有时甚至需要向清化、宁平、河内等地的鱼苗公司“求助”,所以现在还算可以。

武文荣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盛山的“鱼王”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