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残疾
(Baonghean.vn)-战士们走出了战争的阴影,开始了一场新的战争:反贫困战争。在这场同样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他们依然展现了胡伯伯战士们的英勇和优良品质。
烈士纪念碑管理员的幸福
1975年2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后阶段,17岁的阮廷利(Dien Ngoc - Dien Chau)志愿参军,渴望为最终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76年,阮廷利加入老挝志愿军176旅,肩负掩护越南武官团协助敌军剿灭王宝匪帮残余部队的任务。1981年8月,在波里坎赛前线,阮廷利脊椎骨折,全身多处受伤,健康状况丧失98%。
他不甘心整天穿着钢筋铁骨的“铠甲”,保护自己笔直的骨头不被歪斜,而是坚持练习。每天,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抽出一两个小时来练习。为了找到一份既健康又有意义的工作,他向当地政府提出,安排自己到公社所在地的国家级历史遗址——三十三一烈士纪念馆当一名警卫,每天负责烈士的香火供奉。
当时,5000平方米的烈士纪念地空置面积很大,不可能一直依赖国家补贴。夫妻俩种植了水稻、土豆、蔬菜、豆类、玉米,还养了鱼。在当地政府的经商指导和战争伤残军人良好生产模式的经验指导下,夫妻俩辛勤劳作,家庭生活也越来越稳定。由于身体原因,他转行从事观赏植物的种植、护理和销售,收入颇丰……
阮廷利先生(演玉、演州)负责纪念馆
该乡30至31位烈士。图片:Thanh Chung
战争伤残人士美化生活
这位老兵的名字和他本人一样朴实无华——阮越统。他1956年出生于现荣市义禄乡(Nghi Loc)的一个贫困村。
18岁时,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1981年,他退伍回国,以4/4级战争伤残军人身份服役。他肩负着家中七个兄弟姐妹的长兄重任,一边在义静食品公司工作,一边参加中级管理培训班。他一边工作,一边结婚,又把弟弟妹妹嫁出去,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思考自己的幸福。补贴期结束,市场经济开始转型,他的生活又充满了新的艰辛和挑战。他被派去从南方收购一车车大米,运到贵州红岩地区出售,当时正是米价下跌的时候。后来部队亏损,人手不足,他便休了无薪假,到服务业工作。当时,有传言说中国砖有害健康,他租了一个摊位卖建筑材料。卖不出去,赔了钱,就去南方学习养虾。
远离家乡,没有本钱,打工收入微薄,还要照顾乡下的老父母,于是他回到机场租地养鱼。三个队友一起干活,没日没夜,快到收获的时候,却看到池塘里有鱼露肚皮,原来是有人用电偷鱼。于是他又失去了一切。回到老单位没多久,他唯一的弟弟就遭遇车祸。由于家庭原因,他不得不辞职,苦苦思索如何养家糊口。最终,他决定重操旧业,重操家乡的传统产业——观赏植物种植。然而,种植观赏植物的职业并不轻松,也并不顺利。没有本钱,只能靠战争伤残抚恤金生活,没有产量,也没有经验……这位老兵曾经需要拉着一车车的树木,从嘉拉、白屋(河静省)到演州,穿梭于各个市场……
有了新的方向,他不再四处奔波卖树,而是为省内一些大型项目提供物资、种植和照料树木和花卉,例如库阿罗镇的城市环境改造、荣市政治学校、宜禄职业学校、越南-老挝综合仓库……得益于在军队的训练,他凭借对生意的“信任”和高效的工作效率赢得了客户。他经常与退伍军人和村民交流经验、开展业务合作、分享机会。村里的年轻人也对这些意义非凡的活动充满热情。他家乡的花卉和观赏植物村的这一职业有潜力被子孙后代传承和发展。
临别时,他表示希望盆景种植事业能够不断发展,让我们的环境少受污染,也让他有机会为老战友的子女以及广大山区、边远地区的贫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
青忠-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