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溪流、翻越山口、种植地标
(Baonghean) - 越老边境立碑系统包括三种类型:大型立碑,重量超过 1 吨;中型立碑,重量为 450 公斤;小型立碑,重量为 250 公斤。在通过义安的 419.5 公里越老边境上,共有 116 座立碑,其中大型立碑 3 座,中型立碑 40 座,小型立碑 73 座。为了将立碑运送到最高点为海拔 2711 米的普夏莱棱峰的长山山脉,立碑队伍发挥创造力,齐心协力完成了这项任务。运送到目的地的大部分立碑(边境口岸的大型立碑除外)必须人工运输。
干部和立碑小组必须跨越深溪和陡坡,才能安全无损地到达立碑地点。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士兵们充分发挥过去“渡长山”的经验和主动性。过溪时,将立碑和材料放在木船上,顺流而上。过陡坡时,将立碑固定在铁船上(以免立碑与林木、岩石等碰撞),士兵们将立碑拉上岸。在一些岩石垂直的地方,两个立碑小组必须砍伐树木、搭建梯子才能将立碑拉上去。后期,为了减轻士兵的体力,立碑小组使用绞盘翻越高山,将立碑拉到越老边界勘界立碑联合委员会和乂安省及邻近省份立碑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地点。
将里程碑推向上游
第二立碑队队长潘青红中校是全程跟随立碑过程的人员之一,他坦言:“由于地形崎岖,气候恶劣,队员人数又少,每次立碑,指挥员、官兵都要全力以赴。由于立碑按照以前的模型完成得非常漂亮,在运输过程中,兄弟俩都非常担心,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们完好无损。每个立碑至少重2.5公担,翻越山岭时,队员们仔细检查绳索系统、捆绑绳,并为立碑和每一位参加立碑的官兵制定安全方案。立碑过程中的艰辛难以言表,但直到完成立碑加厚和修复阶段,兄弟俩都没有让任何意外发生……”
用梯子将里程碑抬上岩石斜坡,送至施工现场
在开展增密美化界碑工作过程中,工作队得到了两国边境各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数百次任务中,从单边和双边勘察,到确定准确位置和设立标志,立碑队伍多次需要从老挝邻近省份搭车前往。在此过程中,边境地区的老挝族人民主动放弃“吃住”,为立碑队伍指路。越南与老挝之间的特殊关系是牢固而忠诚的国际关系的典型范例。
2013年6月底,在庆祝增设和修复越老边界界碑工作竣工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委员、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义安省立碑指导委员会主任泰文恒同志高度评价立碑队伍的努力。在近6年的实施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和艰辛,义安省立碑指导委员会和全省立碑队伍始终以最大的决心完成任务。因此,增设和修复越老边界界碑工作已根据两国政府、两国勘界立碑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完成,确保人员、设备和车辆的绝对安全。
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