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模式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山区、民族地区建设生产、畜牧业典型,这些典型取得了成功,但是干部走了,这些典型就无法维持,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
(Baonghean)-长期以来,党和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山区、民族地区建设生产、畜牧业典型,这些典型取得了成功,但是干部走了,这些典型就无法维持,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
例如,在昆强县山区,由于引进新品种和积极开垦土地,水稻种植面积以前只有800-900公顷,但到2012年,全县水稻田面积超过1900公顷,每年种植2茬;玉米、花生和豆类种植面积超过2000公顷,每年生产3茬。水稻产量以前只达到15-18公担/公顷/年,但现在由于引进新品种,每茬水稻产量已达到55-60公担/公顷/年。许多村庄由于懂得投资良好的施肥,如Pha村、To村、Nua村(Yen Khe省);Xieng村、Thai Son村、Nam Son村(Mon Son省);清平村、通县村(石岸县)……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每季80-90公担。2012年该县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超过29317吨,人均年粮食产量超过450公斤。
Quyet Tien 村(Chi Khe - Con Cuong)的清洁蔬菜模型。
除了水稻种植,昆强还建立了3000多个农林牧渔综合农场(VACR)。目前,已有300多个生产、畜牧和种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每户年收入达1亿至1.5亿越南盾。许多农户充分利用山地草场的优势,发展了从几十头到几百头的牛和水牛养殖,例如黎越廷(丁村)、黎文贤(平川乡梅村)。杨文富先生(安溪乡帕村)和陆多、茂德、石岸、东福等乡的许多家庭……近两年来,昆强县重点打造了面向商品生产的生产和畜牧业模式,如:陆多乡麦特村种植青南瓜和西瓜的模式;安溪乡种植出口红葱的模式,奉溪乡种植辣椒的模式;池溪乡饲养本地黑猪的模式;朗溪种植黄瓜、种植南瓜的模式……上述所有模式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并得到资金投入、种子和产品消费方面的技术指导。所推行的模式均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采用这些模式的地区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上述田地每公顷收入约 1 亿越南盾。
这里要讨论的是,上述所有模式,只要有干部、资金支持、种子、肥料等,人们就能顺利地生产和饲养牲畜。反之,如果干部撤离,资金不再支持,人们也不继续实施,这种模式就无效。具体来说,昆强县在蒙山、陆多、安溪、石岸等乡的双季稻田里引进了冬玉米种植。当干部们集中精力指挥、共同吃饭、生活、劳动时,蒙山、陆多、石岸等乡的双季稻田里的冬玉米田里绿油油的,郁郁葱葱。实施近100天后,稻田里的冬玉米产量高达60-70公担/公顷。第二年,该县继续实施,但干部撤离后,玉米地被水淹,人们不排水,也不投资施肥,最终失败。第二年,人们又不这么做了,双季稻田里的冬玉米模式失败了。六多、安溪的蔬菜生产模式,以及池溪的养猪模式……只有在有人员和投资资金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当上述因素不再存在时,这些模式就会失败。
不仅如此,在Tuong Duong县,十年前国家投资数百亿越南盾在Yen Hoa、Yen Na和Yen Thang三个乡的Huoi Nguyen溪和Khe Yen溪两岸开垦水稻田。由于土地开垦的投资,上面溪流两岸的梯田每年都产出两季好水稻,产量不亚于平原。当初有政策要把Ban Ve和Khe Bo水电站的黄金全部收集起来时,过去的稻田就变成了采金后留下的鹅卵石堆。耗资数百亿越南盾的几十公顷稻田不复存在,也不可能因为采金而存在。难道人们把田地卖给采金者了吗?!
还有几十个植树造林项目……虽然还没有全部列出,但肯定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毫无成效。国家预算资金被浪费,森林仍然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模式、项目难,打造成功的生产模式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在打造和推广成功的模式、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时,我们不组织移交,不落实到受益地方党委和政府继续维护和复制的责任,而是把模式发包给老百姓,导致模式无法延续。
文章和照片:冯文梅(昆强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