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义同县的成功秘诀

August 12, 2014 08:25

(Baonghean)义同-新岐乡不像三角洲地区其他乡那样拥有诸多优势,新农村建设的起点仅有八项标准。然而,凭借强大的领导团队和善于调动一切资源的优势,该乡迄今已成功迈向新农村建设的终点。这不仅是义同乡党委和人民的骄傲,也是新岐县的骄傲。

(Baonghean)义同-新岐乡不像三角洲地区其他乡那样拥有诸多优势,新农村建设的起点仅有八项标准。然而,凭借强大的领导团队和善于调动一切资源的优势,该乡迄今已成功迈向新农村建设的终点。这不仅是义同乡党委和人民的骄傲,也是新岐县的骄傲。

整个政治体系都受到影响。

如今,走过森桥前往义同,游客不仅可以沿着连接全乡的标准水泥路前行,还能看到高楼大厦、熙熙攘攘的居民区,以及绿意盎然的桑园和甘蔗田。在整个政治体系的努力下,义同已经建成了学校、文化馆、体育场等设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乡村景象。

Trồng dâu nuôi tằm ở xóm 6, xã   Nghĩa Đồng (Tân Kỳ).
义同乡(新记)第 6 村种植桑树养蚕。

相关新闻

义同乡距新基镇中心20公里,过去是一个纯农业、稻田低产、生活条件恶劣的乡,人们不得不四处漂泊谋生。在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目标计划方面,在收到中央、省、县的政策、决议和计划后,常委会和执行委员会立即讨论并确定,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任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需要整个政治体系的同步参与。因此,为了加强领导和指导,党委于2011年专门颁布了《关于落实2011-2015年国家新农村建设目标计划》的决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人民委员会主席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管理运行委员会,并设立了行动小组。在密切指导和具体任务的指导下,各村积极响应。

Cánh đồng “một nhà một thửa” ở xã Nghĩa Đồng
义同乡“一户一地”田地

具体任务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党委根据总体决议,制定计划,将具体任务分配给政治系统内各部门、各支部和各组织。公社人民委员会制定具体项目和计划,并提出实施方案。祖国阵线制定计划,宣传动员阵线成员和人民群众,通过开展爱国竞赛运动,携手建设新农村;农民协会宣传动员成员积累土地,做好种植业、畜牧业和生产结构的商品化;青年联合会动员会员和青年做好文明婚嫁项目;妇女联合会除了宣传外,还通过建立和运营15个“五无三洁”俱乐部,承诺落实环境卫生标准;退伍军人协会受党委委托,动员会员开展畜牧业模式从农场到田地的转移;老年协会的任务是动员子孙后代携手建设新农村;...

Nhà văn hóa xóm 6 xã Nghĩa Đồng.
义同乡第 6 村文化馆。

公社党委副书记陈文忠表示:在分配具体任务后,宣传思想工作被视为决定性因素。公社祖国阵线通过戏剧形式起草了大量文章和宣传方案;召开了从公社到村的多次会议,宣传动员工会会员、党员和人民落实新农村标准。另一方面,党委向各户组负责干部和党员分配任务,做好群众动员工作,使党的意志与民心相一致。在做好人民思想工作的同时,党委、指导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对已达到的标准进行回顾和评估,从8个标准开始,经过3年,义同已达到19个新农村标准。

满足每个标准

打造整洁有序的乡村面貌,从道路到福利工程、住宅区改造、田野……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公社新农村指导委员会与咨询机构协调,制定了至2020年及以后的总体规划。义同的规划工作以民主公开的方式向人民进行了讨论,同时听取了各组织和人民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关于增收标准,前些年农业生产面临诸多困难,500多公顷冲积土地退化、分散,主要种植玉米、花生、豆类等作物,生产效率低,年收入每公顷仅3000万越南盾。公社决心转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有效挖掘土地潜力,如:放贷给农民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甘蔗、桑树;引导农民下地务农,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民有效经营。义同7村老兵潘文政说:以前我家只种甘蔗,一年利润只有3500万至4000万越南盾,现在公社实行引导农民下地的政策,帮助我发展农场,新增饲养奶牛22头、山羊50只。此外,我家还种植甘蔗和牧草,每年收入也有1亿多越南盾。增加收入是与老战士们一起推动和参与公社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仍有一些人不相信其有效性。针对这种情况,党委对干部、党员和典型农民进行了指导和任务分配,发扬先锋模范精神。同时,公社人民委员会选择最差的土地,将蔗草转为畜牧,作为示范模式。由于示范模式成效显著,干部、党员和农民协会成员发挥了表率作用,群众纷纷效仿。经过三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形成了特色生产区。目前,甘蔗种植面积规划为370公顷,桑树种植面积规划为40公顷,牧草种植面积规划为70公顷。对比转化后单位面积效益,结果显示:此前玉米每公顷收入2500万至3000万越南盾,转化成甘蔗后每公顷收入达8000万越南盾;种植牧草每公顷收入达7000万至8000万越南盾。其中桑树经济效益达1.5亿至1.8亿越南盾。转化后各类作物收入提高2至3倍。对于2稻田,党委着重根据省委2012年5月8日第08号CT/TU关于“土地整理、地块交换”的指示精神指导转化工作,鼓励土地积累,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响应这一运动,越南祖国阵线和各组织同步参与,动员群众转化土地。农民协会牵头,动员数千个工作日,挖掘并填平了超过5000立方米的土地、筑起了堤坝和地块埂,创造了大片地块。义同是全省第一个成功实施“一田村一田房”的公社。除了种植业转型外,还规划了畜牧业,致力于发展家庭农场和露天农场。经过三年的实施,已发展了25个集中式畜禽养殖场。

从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转换工作成效来看,人民平均收入从1000万越南盾/人/年(2011年)增加到2000多万越南盾/人/年(2013年),贫困率从6.7%下降到3.9%;另一方面,转换模式为数百名当地工人创造了固定的、现场的就业机会。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义同充分利用国家各项计划、项目以及数百户人家,包括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捐建和捐赠。群众捐建园地1万多平方米,拆除数千米围栏,进行一些坚固的工程,总价值超过20亿越南盾,用于规划工作和道路开通,无需任何补偿。特别是,2012-2013两年间,全乡集中力量搞好灌溉交通标准。当时省里出台了一项政策,支持根据国家新农村建设目标计划修建道路用的水泥。指导委员会收到后,制定了实施方案,分发给干部、党员和群众,以便大家参与讨论,达成共识,坚决执行。由此,山区乡最艰巨的交通标准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在文化生活建设方面,该公社优先建设学校体系,为孩子们的学习创造最便利的设施条件。在国家预算拨款200亿越南盾、民众捐款以及当地优秀学生的支持下,该公社致力于更新设施和投资教学设备。到目前为止,该地区所有四所三级学校都达到了国家标准,为孩子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因此,每年都有90至100名学生通过全国大学和学院的入学考试。随着教育的进步,在婚礼、葬礼、庆典和忌日等活动中推行文明生活方式也已成为常态。实施五年来,全公社已在青年联合会组织的、按照文化生活方式在公社人民委员会大厅举办了250场婚礼和甜点派对。

关于党委高度重视的全面强政体系建设标准,除了加强内部团结、提高从公社到村干部的素质外,注重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党务活动质量也至关重要。党委定期深入基层,及时掌握并解决每个村级单位存在的问题。

公社人民委员会主席吴春义先生是公社新农村运动的热情参与者,他分享道:实施新农村计划三年来,义同团结了远离家乡的成功子弟和热爱家乡的企业,筹集了1500亿越南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交通运输投资470亿越南盾,灌溉投资650亿越南盾,教育和卫生投资380亿越南盾。公社新建了3所高层学校和10所乡村文化馆。90%的房屋已按4A级标准翻新和新建,其中新建高层住宅160栋;根据大田规划专业区并投入生产。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小本经营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转向商品生产方向的经营。当人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时,他们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文章和照片:周兰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新农村建设:义同县的成功秘诀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