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he-Tinh 苏联人用 Tran Huu Thung 的笔

September 16, 2012 18:20

(Baonghean)-诗人陈友忠(1923-1999)的故乡是演州县演明乡忠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这里有著名的奉河,流传着许多已成为传奇的故事……

1976年祖国统一后,陈友忠回到家乡,深入了解现实,计划撰写一本回忆录。书中充满了与邦河(Bung River)相关的图像、细节和他在这里遇到的人物——这条他童年时代常去的河,他常常对它感到好奇,不知道它发源于何处,却像一根缠绕在地上的线一样蜿蜒曲折——诗人很幸运地与邻社的巴先生“重逢”,他曾是村里的锣匠。




陈友忠(照片拍摄于1995年)。

巴先生讲述了1931年在演洲县的示威游行。数百人被法国人枪杀。尸体无法收集,一些被Bung河的潮水冲到了上游。村长命令巴先生拿着扁担,沿着流经村庄的Bung河走,每当他看到有尸体被冲上岸,他就用扁担把它推开。问题是,任何共产党员的尸体被冲上岸都要上报,这可真是麻烦!沿着长长的河段,巴先生一直扛着扁担走着,直到第三天中午,他突然看到一具尸体被粘在一棵榕树的根部。那是一个男人,他的衣服被撕破了,腋下夹着米糠,胸前挂着一串腌茄子。巴先生心生怜悯,想到这美好的未来,便将尸体拖到岸边,匆匆埋在附近沙丘的地洞里。第二天早上,一位怀抱孩子的妇女沿着河边走来,询问具体情况,巴先生好心地、轻声地指给她看丈夫的埋葬地点。


之后,每年巴先生的忌日,那位妇女都会抱着孩子去巴先生家报恩,并端上一碗米饭和一缕香火去坟前祭拜。三年后,亲戚们偷偷地把巴先生的遗体挖了回来。巴先生家成了他们一家人深爱的地方。而当年她背着的孩子,如今也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了一名农业工程师!


陈友忠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像“挖到金子”一样,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1931年的这段珍贵的历史细节,对这部令人难忘且成功的回忆录《稻田回忆录》的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回忆录于1976年起草,直到1986年才完成。同年,《稻田回忆录》在《越南之声》和《文艺报》联合举办的回忆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诗人陈友忠将毕生的资本、精力和艺术才华都倾注于祖国义静苏维埃主题,值得一提的还有他为儿童创作的诗歌《笛子情》(义静出版社,1985年),尤其是他创作的电影剧本《新月颂林》,该剧本于1980年被拍成电影。回顾陈友忠创作的义静苏维埃主题作品,同样内容丰富,令人印象深刻。不计无名诗和著名诗,仅就散文和戏剧而言,我们可以提及《张氏工人村》(黄玉映小说)、《边水旗》(明惠回忆录)、《苏联女兵的故事》(多位作者)、《林江太阳》(巴勇小说)、《穰同节》(武文樵英雄歌)、《林江姑娘》(阮忠风剧)、《红山火》(王奇歌剧)、《穰同》(学披戏剧)、《前人的足迹》(水灵-黄燕彩梁)......

1998年,陈友忠的故乡诗人武文竹在为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友忠文集》撰写序言时,曾动情地回忆道:“当时,河内电影制片厂正与陈友忠商讨,要写一部关于义静苏维埃的电影剧本。当时素材已经齐备,陈友忠便欣然应允,并满怀热情地投入创作。义静苏维埃是一个宏大的题材,写得不好,义安的一些作家和诗人也曾致力于创作回忆录、小说、史诗……但或许,很少有作品能超越《林江上的那一天》的电影剧本!”


金雄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Nghe-Tinh 苏联人用 Tran Huu Thung 的笔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