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河畔的渔村在暴风雨季节里忧心忡忡
大约有13户渔民常年将船停泊在安春铁桥脚下,形成一个渔村。每逢雨季和暴风雨季节,他们都担心船只沉没,村里的男人们就得整夜守夜。
渴望上岸
9月19日中午,4号台风逼近中部沿海地区,虽然预报显示台风眼不会袭击义安省,但35岁的范氏翠女士(家住兴原县春林乡)仍然小心翼翼地收拾好行李,搬到了狭小的阁楼里。除了冰箱,屋里剩下的东西大多是衣服、毯子、枕头之类的。
“这两天雨下得很大,我很害怕。去年,林河水位上涨,淹没了半栋房子,”翠女士指着墙上多年前洪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说道。
Thuy女士是这里的居民之一渔村他们家就住在安春铁路桥脚下。在这个小村庄里,翠女士一家算是最富裕的,因为他们在河边有一栋小房子,可以在暴风雨来临时躲进去。其他大多数住户仍然只能住在狭小拥挤的船屋里。
“很多人以为我们是河边人,擅长游泳,所以不怕风暴。其实,我们非常害怕。正因如此,我和丈夫才努力工作,还向银行贷款买地,在岸边盖了房子。虽然我们现在还欠银行很多钱,但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不用再像我们一样,随波逐流了。”翠女士说道。

翠女士来自河静省,世代以捕鱼为生,住在停泊在林河对岸的船上。她的丈夫阮春全先生(44岁)原籍广平省,但出生在这个渔村的船上。和村里许多人一样,她和丈夫都是文盲。虽然他们是河边人,但近年来,翠女士却饱受洪水夺走亲人生命的痛苦。这也激励着这对夫妇努力上岸,希望孩子们能够上学,从而改变他们世代以捕鱼为生的生活。
“三年前,我父亲才52岁,就在我们渔村溺水身亡。他水性很好,但那天他划船去邻居家玩时,遇到强风翻船了。他当时还喝了酒,结果溺水身亡。人们发现时,已经太晚了。不久之后,我弟弟18个月大的侄子也在这条河里溺水身亡。那天他从船上掉下去了,大人们却毫不知情。”翠女士悲伤地说。

“我们厌倦了这份工作,想上岸找份工作,但我们都是文盲。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三个孩子。即使要向银行贷款,我们也必须送孩子们上学。我比我丈夫好一些,他以前每周去学校三天,但还没学会认字就不得不辍学,回到船上照顾弟弟妹妹,而他父亲则出海捕鱼。不久前,我去一家公司应聘,但面试时他们让我读书,我却不识字,所以没被录用。”翠说道。她还补充说,这对夫妇现在的愿望是被认定为近贫困家庭,这样可以减轻孩子们的上学负担。
每当暴风雨来临,翠女士和她的孩子们就会躲进堤坝里避难。与此同时,托安先生仍然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小船上。
这条船是全家的“钓竿”。如果不小心看管,它就会沉没。所以,无论暴风雨多么猛烈,村里所有的男人都会待在船上,彻夜守候。因为船很小,暴雨会倾盆而下,如果不及时舀水,就会沉没。虽然知道这样做很危险,但还是接受了。如果船沉了,后果不堪设想。
阮文全先生——春林乡渔村居民

担心雨季和暴风雨季节
在翠家隔壁,是阮春光先生(66岁)的小房子,他是这片街区最年长的居民之一。虽然称之为房子,但实际上是一个狭小的棚屋,用波纹铁皮和油布拼凑而成,这些都是阮春光先生沿路乞讨和收集来的。每到汛期,整栋房子都会沉入河床。他的妻子体弱多病,无法行走,所以每次汛期,阮春光先生都得背着她乘船去避难。
“当时真是太可怕了。有一年,水位上涨得特别快。幸好邻居们及时帮忙,否则我们根本来不及撤离。当时雨下得很大,我和妻子挤在摇晃的船上,彻夜难眠。我会游泳,所以即使船沉了,我还有一线生机,但我妻子却很危险,因为她动弹不得。” 光先生说道。

在简陋的小屋里,光先生用所有能盛水的器具,比如水盆、水罐等等,来收集雨水。屋顶的铁皮已经破损,每次下雨,屋里都会被水淹。“我很害怕,但别无他法。”光先生说道。

谈到这个渔村,光先生说,直到现在,这个村子常常被称为“泰国村”。因为村里的大部分居民都来自广泽省(今广平省),后来为了谋生而移居泰国。1954年,响应国家的号召,这些家庭返回家乡,并选择了兴原县境内的林江河段作为他们的定居点。由于他们一直忙于捕鱼为生,直到现在,村里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上学。近年来,一些家庭开始送孩子上学,希望他们能够摆脱贫困的村庄生活。

在这些暴风雨的日子里,44岁的阮文越先生的小房子里挤满了前来避难的人。因为在这个渔村里,除了光先生和翠女士夫妇之外,只有越先生一家在河岸边建了一间房子作为避风港。这间房子只有大约40平方米。2这栋房子建造得比较简陋,但仅越先生一家就有十口人。几年前,长子结婚生子,也搬进了这栋房子,继承了父母的事业。此外,越先生和妻子还要抚养两个患有精神疾病、无法自理的弟弟妹妹。房子原本就拥挤,现在又有邻居搬进来,就更加拥挤了。
“人们待在屋里,但眼睛必须时刻盯着停泊在下面的船。如果船沉了,他们还可以下去救它。晚上,我们男人必须待在船上,只有妇女和儿童才能上岸避难,”越先生说道。他还补充说,近年来,水产资源日益匮乏,渔民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许多家庭都想送孩子出国打工,但这很难,因为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向银行贷款。因此,他们世世代代都只能留在这个渔村。
每逢雨季,当地政府都会安排人员监测渔村的情况;如果水位上涨,他们就必须立即强制村民撤离到堤坝上。但实际上,许多人仍然比较固执,不愿放弃自己的财物,所以他们常常留在船上守望。
阮景全先生——春林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当渔村村民渴望拥有一块“安身之所”时,几百米外却有一个已经建成的安置区,但这里却“荒废”了。由于建成时间过长,人们已不再有实际需求。这里是宣林乡9村林河滑坡灾区居民的安置区。该项目于2011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规划建设100个住宅地块(每个地块面积315平方米)。2)位于林河堤坝内,为堤坝外易受洪水和山体滑坡影响的地区 100 户家庭安排新的住所;其中,投资成本超过 242 亿越南盾,来自预算。
尽管这是一个紧急项目,但历经十年,直到2021年才竣工并移交给当地政府。然而,自那时起,这片安置区一直处于废弃状态,无人居住。据已登记领取土地的居民反映,由于等待时间过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花钱抬高了房屋地基以应对洪水。因此,至今为止,真正需要前往安置区的人并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