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高原地区人们生活中“竹林”的波澜

维美餐厅 March 21, 2020 10:29

(Baonghean)——这种竹子其实是一种野生竹子。从清化省到北部,人们称这种竹子为“luong”。在乂安省,泰族人称其为“met”,而京语中也仍然称其为“met”,这可能也源于泰族人的叫法。

Rừng mét ở huyện Tương Dương. Ảnh: Đình Tuân
Tuong Duong 区的米林。照片:Dinh Tuan

然而,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能认出这种野生竹子。我家后院,在赤溪水电站水库(Con Cuong)附近,长着成片的老竹丛。春天,每到中午,微风拂过,高高的竹根仿佛轻轻地垂了下来,枝叶沙沙作响,有时甚至能听到竹根相互碰撞的嘎吱声,就像有人在摇晃婴儿入睡。当地的长者说,过去这片土地曾是一片茂密的竹林,从森林一直延伸到南宝河(Song Lam)岸边。

只有在山里出生长大,依靠大自然生存的人,才能了解竹子和木头的用途。

自竹笋破土而出以来,它们就对人们的生活大有裨益。历经世世代代的树木和人类,时至今日,竹笋仍然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Măng tre, mét được dùng để chế biến món ăn. Ảnh: Lữ Phú
竹笋可用于烹制菜肴。图片:Lu Phu

过去,当地人吃竹笋是为了充饥,度过食物匮乏的季节;如今,竹笋经过加工,已成为一种特色美食。对于山区居民来说,即使生活富裕,即使远在他乡,思念故土的人们依然会想起用鱼露或虾酱煮的竹笋。不仅如此,在义安泰族人的饮食文化中,竹笋还会被烤制成沙拉;用盐腌制成腌竹笋,以便储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腌竹笋还会与肉类、鱼类、蚕蛹、蚂蚁卵、蚱蜢、幼蜂等食材一起烹制,创造出泰族独有的特色佳肴。

人们用老竹子搭建茅屋、棚屋,铺设吊脚楼,制作篱笆、水车和水槽。不仅如此,山民日常生活中无数的器皿和物品都是用竹子制成的,例如篮子、托盘、筛子、簸箕等等。甚至连牙签也是用竹子做的。

竹子也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信仰息息相关。例如,竹子被用来建造“地主和草主”的祭祀场所、“外邦人”的祭祀场所、“娘惹”节(Xang khan/Xang oc)中的“娘惹”树和花树,以及在死者坟墓旁竖立“宇宙柱”(Ton cao),柱上悬挂着蝉和神鸦(ca loc)……

Cây mét là nguyên liệu để người dân đan lát các vật dụng sinh hoạt. Ảnh: Đình Tuân
竹子是人们编织家居用品的原材料。照片:丁俊

我记得小时候学过特普·莫伊(Thep Moi)的《越南竹子》(选自七年级文学课本,教育出版社,1980年)。我相信任何学过这节课的人至少都能记住其中的一些句子和段落,例如:“竹子将永远与越南人民同在”。

我的邻居维文灵先生住在周溪乡周定村(昆强县),这几天他一直在忙着砍树卖。他家有一片祖传的树林。每次他都要砍大约100棵树。每棵树根据树种不同,售价在15000到30000越南盾之间。“我只砍老树,”灵先生说。“没错!我们得好好养护它们!不能过度砍伐。”

每天,我坐在家里,望着7号公路,偶尔会看到满载电表的“超大型超重型”卡车呼啸而过。每次我去昆强镇,途经芝溪乡时,都会看到许多户人家门口堆满了电表,等着卡车来运走。

“梅特草很容易种植,”林先生说,“就算用栅栏柱压着它也能长。大约5到6年就能收获。如果是老株,则需要10年左右。”我同意邻居的说法,并说道:“现在种植梅特草也有助于环境保护。”

这些电表被祥阳县的居民盗用,装上卡车运往下游地区消费。照片:光安

特稿刊登于《义安报》

最新的

x
义安高原地区人们生活中“竹林”的波澜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一款产品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