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值得一看的关于父亲的电影
在最美的父亲形象中,父爱的主题成为电影的一大主题。
以下是电影发展过程中(从早期到当今的当代电影)制作的一些有关父亲身份的优秀电影。
《寻子遇仙记》(1921年)
“喜剧之王”查理·卓别林是10个孩子的父亲,却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从小生活贫困,没有父母在身边,查理深知一个贫困无助的孩子的苦楚。
当决定从短喜剧转向剧情片拍摄时,尚无子女的查理选择拍摄自己的第一部剧情片《小子》,该片讲述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感人的父子情故事。
![]() |
查理扮演“流浪汉”的角色,他偶然遇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孩子。 |
查理饰演的“流浪汉”偶然遇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查理将这个笨手笨脚的流浪汉演绎得惟妙惟肖,他努力抚养这个孩子,并教他成为一个好人。
当父子俩真正建立起感情时,当局才发现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于是孩子被送进了孤儿院。《小子》里有泪也有笑。父子关系的塑造方式很不寻常,但却温暖了他们的生活。
《偷自行车的人》(1948)
为人父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贫困困苦的环境中,责任突然变成了难以承受的重担。《偷自行车的人》以二战刚结束的意大利为背景,是最著名的意大利电影之一。
这个悲伤的故事围绕着这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安东尼奥展开,他在战后罗马艰难的社会生活中拼命寻找工作。
安东尼奥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城里张贴电影海报,但这份工作需要他有一辆自行车,而安东尼奥没有。他的妻子不得不卖掉家里最后一件值钱的东西——漂亮的床单,才凑钱给丈夫买自行车。
![]() |
《偷自行车的人》是最著名的意大利电影之一。 |
然而,安东尼奥和儿子布鲁诺上班后不久,自行车就被偷了。第二天,父子俩疯狂寻找,安东尼奥无奈之下决定“冒险”,结果却遭受了惨痛的打击。
影片将家庭生活置于时代的变迁之中,有时甚至波涛汹涌、惨不忍睹,令人心痛不已。更令人心酸的是,这一切悲剧都发生在孩子们的眼前。
《教父》(1972)
影片以二战后美国纽约市为背景,围绕黑手党老大维托·柯里昂家族的故事展开。维托的孩子们在一个背景奇特的家庭中长大,除了小儿子迈克尔,其他孩子们都各有不同寻常的特质,这些特质让他感到无比失望。
迈克尔是一位聪明冷静、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曾服过兵役。他是老板维托最希望的儿子,相信他能够独立生存,摆脱家族黑手党的束缚。
![]() |
教父电影。 |
然而,当老大维托因遭到敌人袭击而陷入危险时,迈克尔却是唯一一个能够为父亲报仇的人,从这里开始,迈克尔的命运就被决定了,虽然一开始他想要逃离家族的黑手党活动,但最终,迈克尔还是被迫走上了与父亲相同的道路。
《教父》系列不仅仅是一部犯罪电影,它的内容远比犯罪电影广泛得多。它讲述了几代人如何相互影响,家庭纽带如何束缚、包围和扼杀其成员的未来和命运。
《克莱默夫妇》(公鸡养育孩子 - 1979)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统家庭发生了重大转变。离婚仍然被视为禁忌话题,夫妻一旦分手,就不会争吵,孩子会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只能在周末见到孩子。这一直被视为一场巨大的悲剧。
但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破裂婚姻的认知也逐渐改变。电影《公鸡养孩子》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当时引发了舆论轰动。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 |
电影《公鸡养孩子》。 |
影片围绕广告专员泰德·克莱默展开,他热爱工作胜过家庭。一天,泰德因工作上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地回到家中,却意外地发现妻子乔安娜为了寻找自我而提出离婚。乔安娜把五岁的儿子比利留给泰德抚养。
在此之前,泰德几乎不花时间陪伴儿子,所以他根本不理解儿子。让父子俩独自面对生活,造成了许多悲喜交加的局面,但后来父子俩逐渐学会了共同克服困难,互相帮助,真正地成长。在母亲回来收养比利之前,他们第一次真正地爱上了彼此。
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寓意是,当婚姻破裂时,双方都不是完美的。泰德不是一个好丈夫,乔安娜也轻易放弃了,但他们都爱比利。结局让三个人都有所得,也都有所失。
虽然现在看来,《公鸡养孩子》可能只是一部“太普通”的家庭电影,但它曾经在婚姻观,尤其是对现代家庭中父亲角色的刻画上,堪称一部开创性的电影。
《美丽人生》(1997)
《美丽人生》是意大利电影的又一部经典之作。该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的意大利,犹太书商圭多(Guido)带着年幼的儿子乔苏埃(Giosue)被关进集中营。
![]() |
《美丽人生》是意大利电影的又一部经典。 |
圭多是一位幽默又慈爱的父亲。他担心儿子一旦知道集中营的本质,一定会极度恐惧,于是决定用尽脑汁,把集中营变成一场有趣的想象游戏,来“戏弄”小乔苏埃,让他不再感到恐惧。
整部电影笑点与泪点交织。无论圭多如何努力将悲剧化为喜剧来安慰儿子,现实依然太过残酷。结局令人心碎,但正是父爱帮助圭多,即使在悲剧的最后时刻,也找到了幽默的“武器”,守护着小儿子的灵魂。
据VOV报道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