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的幸福和半个世纪的祭拜烈士丈夫
婚礼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尽管只享受了一周的幸福,前青年志愿者孙氏福媛依然忠贞不渝,祭拜着在残酷战场上牺牲的丈夫。这只是抗美援朝时期无数青年爱情故事中的一个。
“出生、死亡”的时刻
冬日降临乡村。在兴道公社(兴原)二村村头的一间小屋里,孙氏福媛(生于1945年)女士静静地坐着,目光凝视着村里休耕的田野。田野边,几只鹳鸟伫立着,缩着脖子,蜷起双腿,在寒风中呼吸。
更远的地方是主路,这条路伴随她的童年,几乎伴随她整个人生,如同亲人般珍贵。因为那是村姑和村童曾经约会、一起散步的地方;也是她曾经走过的地方。青年志愿者(TNXP)几年前就把新婚丈夫送回了战场。一切都已飘远,却又时常浮现在这个孤独女人的脑海里,尤其是在寒冷的午后。
.jpg)
阮女士说,1969年,抗美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担任团委书记期间,她报名加入了青年志愿军。这位来自兴道村的女孩被分配到C-202部队(N241),奉命开赴广平省西部和广治省的山区。该部队的任务是填补炮弹坑,方便车辆通行,将弹药装填到战场,并将受伤的士兵送往后方接受治疗。
这份工作极其艰苦危险,因为她们总是要在敌人的炮弹和枪林弹雨下行动,生死有时就在一步之遥,甚至就在一眨眼之间。孙氏福媛副连长多次目睹战友们被炸弹碎片、炮弹击中倒下,或者被岩石和泥土掩埋,尸体已不完整。
.jpg)
即使已经过去了50多年,她仍然无法忘记1969年9月初发生的轰炸。那天,一连串的轰炸刚刚结束,部队在防空洞里接到命令,要平整道路,以便将武器运输车队运送到战场支援。突然,又有一批飞机飞来投下炸弹,地面震动,天空烟尘弥漫,空间仿佛被染成了黑色。烟雾开始散去,试图从被掩埋的泥土中升起,维恩女士看到许多战友受了重伤,已有6人牺牲。
女副连长随即组织剩余兄弟姐妹迅速进行急救,并将受伤的战士转移到医疗站区域进行及时救治。大多数伤员血流不止,女青年志愿者孙氏福媛迫不及待地脱下自己的上衣,撕成碎片包扎伤口。队友。由于那天在轰炸中勇敢地拯救战友,几天后,维恩女士被特别接纳入党,这件事成为全队的荣誉和骄傲。
短暂的幸福
1971年中,在长山山区生活了两年多的孙氏福媛收到记者的来信,告知她恋人潘文福即将获准休假,并计划趁机举行婚礼。她的未婚夫比她大一岁,住在同一个村子,也参加了青年运动。
两人彼此倾心,爱情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降临。亲朋好友都为他们的爱情牵线搭桥,希望他们能够幸福美满。战火纷飞,两个村庄的青年纷纷参军。1967年,潘文福的哥哥也报名参军,跟随部队奔赴南方战场。两年后,这个村姑也加入了青年志愿军,奔赴战场,一是为祖国尽责,二是希望能遇到自己的爱人。但战场太过辽阔,这个愿望难以实现。
.jpg)
婚礼在那个夏末举行,只有绿茶和糖果,简朴却无比温暖幸福。女青年志愿者羞涩地站在身着新军装的士兵身旁。她皮肤和头发上依然残留着激战和疟疾的痕迹。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脸上和眼里都流露出真挚的爱和幸福。
他们在一起整整七天,士兵继续奔赴南方作战。送别丈夫奔赴战场后,第二天,孙氏福媛也收拾行囊,前往广治,继续着与炮火、硝烟、枪林弹雨对抗的日子。短短一周,夫妻俩还未尝到幸福的滋味,爱情还未开花结果,便匆匆离别,许下凯旋的约定……
.jpg)
1972年底,婚后一年多,阮女士退伍回乡,当选为公社青年团书记。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这位女青年团干部收到了丈夫潘文福烈士去世的消息。牺牲在隆安战场上,我的心碎了……希望、等待、对幸福的渴望顿时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和绝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心几乎变成了石头,不再感受到爱情,不再渴望或思考幸福,尽管当时她已经27岁了。维恩女士的余生都在社会工作中找到了快乐,她从一名青年团干部,成为公社妇女联合会主席,然后担任公社党委书记,最后退休。

长期以来,维恩夫人独自一人住在小屋里,独自进出。最近,她的侄女和丈夫搬来和她一起住,她的孤独感才有所减轻。在那栋房子里,她把最庄严的地方留给了丈夫——潘文福烈士的遗像。“每当悲伤袭来,我就在神台前焚香,祈求他赐予我更多力量,让我能够克服人生的起伏……”维恩夫人倾诉道。
兴岛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黎辉科先生表示:“孙氏福媛女士曾是一名青年志愿者,退伍后回到家乡参与当地领导工作。她始终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深受大家爱戴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