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安青年志愿者在奠边府留下的难忘回忆
(Baonghean.vn)- 在参加奠边府战役的16,000多名青年志愿者中,乂安省也有数千名青年志愿者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自愿前往。70年过去了,但战争年代的记忆仍然难以忘怀……
缅怀孟拉母亲
青年志愿军范玉和出生于杜良县多山乡,如今已88岁高龄。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难得的清醒头脑,令人敬佩。
或许正因如此,《慰问和缅怀英雄烈士、奠边府战士、青年志愿者和直接参加奠边府战役一线工作人员》节目组委会才信任他,选择他担任该节目的演讲和互动嘉宾。
获得这份信任后,这些天他正在寻找多年来服役和战斗中伴随他的纪念品和回忆。
而后,当他找到在芒拉为母亲写的诗时,他的情绪似乎平静下来,这首诗是他为参加奠边府战役时遇到的一位特别的母亲所写的,充满了深深的回忆。

时光倒流,1953年10月,范玉和还是个17岁的少年,满怀梦想和抱负。他和三个来自多山乡多氏村的朋友,满怀热情地加入了奠边府战役的青年志愿军。
1953年,我民族抗法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乂安青年也磨练出了战胜敌人的坚强意志。当时,根据组织分配,多氏县有4名青年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队,但当他们奔赴战场时,都怀着同样的喜悦。
从义安行军到山罗省芒拉县,范先生的部队在一个泰族少数民族村落借了一间房子过夜。范先生和一些战友睡在一栋简陋的棚屋里,屋主是一位年近六十岁的母亲。黑暗中,年轻人范玉和思念着家乡和母亲,独自坐在门廊上,眼含泪花。

泰国母亲见状,便叫阿花坐到火炉旁取暖。她看到阿花的衬衣肩膀破了,赶紧去找针线,给“儿子”缝好。在摇曳的火光中,她的目光和双手轻轻地追随着针线。她对这位小志愿者的感情,如同母亲对儿子一般。当她小心翼翼地缝好衬衣的肩膀后,母亲轻轻地把它穿回阿花身上,那一刻,母子俩都快要哭了。
“那几年,西北人民积极投入人力、物力支援抗战,始终把军队和青年志愿军当成自己的孩子,尽一切力量为抗战服务。”
对我来说,在这里得到特别母亲们的爱,是我努力完成被分配任务的动力,让国家不再有战乱,不再有老母亲,不再有孩子遭受炸弹和枪弹带来的创伤。
随后,来自多氏村的四名年轻人保持着斗志,度过了战役中最艰难的日子。其中一人在塔威桥(山罗省安州县清河乡)参与战斗;另外两人在帕丁山口脚下战斗;而阿先生和他的队友们则在帕丁山口顶部参与了道路建设和未爆炸弹的拆除工作。
在那些“挖山、睡地道、淋雨、吃饭”的日子里,华先生和青年志愿军日夜与敌人奋战,分分秒秒,他们销毁未爆炸弹、填补弹坑、修复道路,用尽一切办法为运往前线的物资开辟道路……
战役结束后,有两人牺牲,他们以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永远长眠在祖国怀抱;有一人在战乱结束后不久,因多次罹患严重的疟疾,身体虚弱不堪,不幸去世。
如今,举国上下共同纪念“奠边府大捷”70周年,也正是阮和先生追忆往昔岁月的时刻。他伤感地重读着当年在芒拉为母亲写下的诗句:“……补丁衣衫,穿上暖暖的/心里充满了对母亲的思念/西北,奠边,那山,芒拉/那里有慈祥的老母亲/时隔半个世纪,我回来看望母亲/听闻母亲不在,心里突然空落落的/西北的天空,奠边,白紫荆花开的季节/大地低语,听到母亲在呼唤我的名字……”。
古诺伊路口和同志们的同情
“古内枢纽(山罗省梅山县)是奠边府战役的重要路线之一。所有支援部队运送武器、粮食、劳工等物资到战场,都必须经过这个重要枢纽。因此,法国殖民者命令空军将古内枢纽变成“泥潭”,以切断向奠边府战场运送武器、粮食、劳工等物资的运输路线。
“这里敌人轰炸、炮击非常猛烈,许多官兵为了保卫这个要塞牺牲了生命。”参加过奠边府战役的原宜禄县宜忠县青年志愿者黄文派先生(1936年生)告诉我们。
派先生一边分享,一边手捧着当时所在部队班长的黑白照片。这个人就是多年前在古诺伊路口那场激烈冲突中救了他一命的人。

法先生感慨万千地说道,班长名叫杨孟盛,比他大一岁,比他早近一年参军入伍。当时,法先生隶属于40队,在山罗省梅山县古诺伊路口执行战斗勤务。
在班长的指挥下,他和连队战士们坚守阵地,协同其他部队及时排除未爆炸弹,平整路面,维护交通“生命线”。

由于长期作战,加上接连患上疟疾,身体虚弱,费先生刚完成填埋弹坑的任务就筋疲力尽地晕了过去。眼看战友们生命垂危,班长立刻把他抬了上去。
冒着枪林弹雨,班长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把他送到2公里多外的青年志愿军医疗站。
当小队队长将战友放下时,他已经精疲力竭。不过,短暂休息后,他又返回该地区继续执行任务。

战后局势恢复平静,出于对当年救过他的小队长的感激,Phai先生仍然前来探望,并保持着亲密的战友关系。
虽然战争已成为过去,但古内路口和奠边府战役相关地点将永远成为我军、我民特别是青年志愿军顽强拼搏、必胜精神的历史见证。
它是点燃民族光荣传统的火焰,是激励昔日将士们继续唱响和平年代英雄歌谣的动力……
自1954年2月起,响应服务奠边府战役总动员令,乂安省5438名青年踊跃参军,超额完成规定参军人数。这些人员均及时补充到作战部队,奔赴奠边府战役各战场,为越南人民“响彻五洲、震动世界”的胜利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