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国宝
目前,富寿省保存着四件雄王时期的国宝,包括:婕姬像、雄庙铜鼓、一套铜腰带扣以及芽庄藏品。这些珍宝在越南极为罕见。
被誉为千年历史文化的灵魂,谈及富寿与雄王时代相关的珍宝,就不得不提及特殊的“芽箫”(Nha Chuong)系列。历史上,“芽箫”象征着君主的权力,以玉石为材,运用研磨、凿刻、钻孔、锯切等技法,打造出精细对称的凹槽和错综复杂的放射状孔洞;此外,还运用了打磨、抛光、V形斜面、鱼尾形等工艺,最终呈现出极高的美学价值。精选的玉石材质和与之相得益彰的石雕技艺,造就了“芽箫”的独特魅力。迄今为止,在文郎国的首府富寿,仅发现了一处完整的“芽箫”系列。

雄王庙铜鼓于1990年在越池市喜强乡潘义山被发现。该铜鼓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装饰精美繁复,鼓面上的纹饰丰富而风格独特,反映了雄王时代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铜鼓鼓面直径93厘米,底部直径94厘米,高66厘米,重90公斤,材质为黄铜,属于河一型C组。它是越南乃至东南亚已知最大的东山铜鼓。鼓面厚实,中央为日轮纹饰,日轮周围有三条连接线,形成三个同心圆,中间留出两个空白区域,空白区域之间饰有九个纹饰。鼓身分为三部分:鼓面部分呈凸起状,直径1米,高18.5厘米,饰有风格化的图案,图案由五个小环自上而下排列而成。鼓背部分高27厘米,直径80厘米,由八个饰有风格化服饰图案的矩形框架与垂直圆环交替构成。鼓底部分凸起超过鼓腰,直径98厘米,鼓腰部分宽2厘米,无装饰,其下方为同心圆环。

这枚铜腰带扣于1976年在越南国家博物馆(现藏于越南国家博物馆)的越池市寿山坊卡村考古遗址出土,是迄今为止在富寿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件独特文物。腰带扣长21厘米,宽5.5厘米,重380克,由黄铜制成,由八只相互钩连的乌龟组成。据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研究,佩戴这枚铜腰带扣的人是社会领袖。除了其历史价值外,这枚铜腰带扣也展现了雄王时期越南先民精湛的铜冶炼技艺和高度的审美情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装饰艺术十分精美,极具象征意义:腰带两侧各部分均以四只乌龟的造型为主,并饰以S形螺旋纹。腰带表面雕刻的乌龟形象也极具风格。

国家博物馆承载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不仅彰显了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汇聚了思想的精髓。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博物馆的牯姬母像,目前供奉于河化县贤良乡牯姬庙主殿内。这尊母像是一件独一无二的真品,造型饱满而精致,蕴含着阮朝皇家艺术的诸多元素。母像以菠萝蜜木雕刻而成,鎏金,全高149厘米,最厚处39厘米,最宽处44厘米。母像端坐于独角兽底座之上,双手置于膝上,十指结印。牯姬母像仪态温婉而又威严庄重,完美展现了国母的形象。雕像面容圣洁,额头高耸,鼻梁小巧,双耳下垂,颈部呈三层状,头戴王冠。雕像身形纤细,身着两层饰有精美雕刻的衣袍,衣摆垂至鞋尖,底座为卧姿独角兽。

与雄王时期相关的四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区不仅具有美学和艺术价值,更见证了过去多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方方面面。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这些国家级文物保护区不仅弘扬了历史价值,激发了人们对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传承了国家价值观,也保障了人民享有文化的权利。相关部门还组织了多项展览活动,介绍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在内的全省特色文化遗产;开展宣传工作,定期在媒体上宣传文物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区的形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将文物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区的信息和价值融入遗产体验教育项目,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物的历史渊源和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并促使他们为文物的价值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