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义安博物馆展出国宝“蛇形匕首衔象腿”
1973年,研究人员在对义安省太和市义和乡瓦村考古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个大型墓葬,其中含有许多珍贵文物,特别是一把带柄匕首和一尊蛇叼象腿的雕像。
考古学家认为这把匕首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原始文物,在东山文化时期的地下发现。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还具有深远的精神和宗教意义,彰显了部落首领在古代越南社会中的权威。这也是关于蛇形图像的特别有趣的发现之一——蛇形动物经常被东南亚农业居民视为流行的图腾。
这件文物结构精巧,造型独特,其审美水准堪称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越南古代独一无二的文物之一,也是东山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目前,这件匕首被保存并展出于乂安博物馆,成为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象征。

这把蛇托象腿匕首长12.3厘米,做工精巧,主要由刀刃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刃长5.5厘米,较薄,呈等腰三角形,刀尖锐利。刀柄两端饰有蝴蝶须,装饰性独特而优雅。
刀柄长6.8厘米,刻画两条圆蛇紧紧缠绕,姿态优美。蛇口大张,双目圆润,栩栩如生,紧紧地勾住一头大象的四肢。刀身刻画细致入微,从长长的鼻子到背负宽大鞍座的背部,一条韧带连接着大象的颈部和尾部。鞍座上是一个圆柱体,中部略微收窄,形状类似铜鼓——东山文化中常见的象征。
从年代上看,这把匕首已有3000多年历史,展现了古代越南人民丰富的工艺和精神信仰。
蛇崇拜习俗将蛇视为代表某一文化阶层的图腾,是一种原始的信仰形式,源于人类氏族生活的时代,那时人类的一切活动,从饮食到生活到出行,都与自然紧密相连。
根据科研文献,古生物学家已确定蛇类在约2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这种爬行动物拥有独特而神秘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从外观到运动方式,都体现着它们独特的神秘:蛇会冬眠,雨季频繁出现,大多数能在水中游泳,并在陆地上长期生存。正是这些神秘的特性,在原始人类适应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生活。或许正因如此,蛇被视为神圣的动物,成为包括越南在内的世界许多民族的图腾象征。
对于古代越南人来说,农耕生活与水元素息息相关——水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从那时起,对水神的崇拜,包括对蛇神的崇拜,便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烙印。水不仅能灌溉农田,带来丰收,也有可能引发洪水和自然灾害等重大灾害。水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毁灭之力,但同时也象征着复兴。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水是民族的代名词(“土+水”),并被尊为“Mau”(水之母),例如“先水后火”或“先水后肥”等谚语。
对水既崇拜又畏惧、渴望控制和臣服的心理,是蛇崇拜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蛇象征着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与稻作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越南从原始时代至今文化的一大特色。
与瓦克村出土匕首上的蛇形图案相比,可以看出,对象征水的蛇的崇拜与古代越南人的农耕生活有着深厚的渊源,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于稻农来说,蛇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也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象征着灵性、宗教和权威。蛇被尊崇为至高无上的神灵,象征着力量,任何力量都无法控制它。匕首上独特的图案清晰地展现了这一点:一条小蛇,却能紧紧抓住巨象的四肢。

此外,两条蛇缠绕在一起的图案也象征着阴阳和谐,表达了人们对生育和丰收的渴望。这也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这种力量帮助他们战胜自然、野兽和敌人。
瓦克村的匕首,其刀柄是一尊蛇雕像,嘴里衔着一条象腿,具备成为国宝:一件独一无二的原始文物,形式独特,在反映建国卫国历史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它不仅见证了东南亚居民悠久而繁荣的水稻农业文化,也有助于肯定古代越南人民的精神意义和图腾信仰。蛇被视为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神圣动物,已成为永恒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越南人从古至今的文化和信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