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不再有“部落”村庄

May 7, 2017 08:06

(Baonghean)——在中学生宿舍旁的小溪边,有一个小小的“部落”。溪边那些低矮的棚屋式小屋,是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的营地。他们大多是居住在班韦水电湖中心的自由居民。

这位身材高挑的母亲弯下腰,穿过低矮的门框,走进了这间临时搭建的小屋。这栋小屋的风格模仿了泰国高原地区的低矮吊脚楼。这栋房子是一排幼儿园和小学学生宿舍的一部分,位于溪流附近。孩子们年纪都还小,又远离家乡求学,所以需要大人的照顾。

Dãy lán trọ của học sinh bản Chà Coong lọt thỏm giữa khu ký túc xá Trường PTDTBT – THCS Hữu Khuông. Ảnh: Hữu Vi
查孔村学生的宿舍楼坐落在友姜少数民族中学宿舍区中央。图片:Huu Vi

这排棚屋看起来破旧不堪,简陋不堪,彼此紧挨着,全是用竹子搭建的。这景象与旁边的宿舍截然不同,宿舍建得相当坚固。宿舍里有食堂和运动场。这排棚屋就像是高原上友姜村(Tuong Duong)中心的一个小部落。

这位年轻的母亲名叫颜氏文,27岁。她有两个孩子在友姜小学上学。她带着孩子们从离学校30分钟船程的查孔村(Cha Coong)来到寄宿学校。傍晚时分,她回到小屋为两个孩子做饭。大女儿上二年级,小女儿上幼儿园,今年4岁。

过去四年,范女士(Van)非自愿地成为了这个奇怪“部落”的成员。在寄宿家庭抚养孩子读书的母亲们的生活,比在家务农捕鱼要悠闲​​一些,但也极其悲伤和无聊。同样来自查孔村的颜氏通(Ngan Thi Thoong)女士,这位26岁的母亲在过去两年里一直照顾着自己的学龄前孩子。通女士说:“我们在这里经常不知道该做什么。孩子们上学的时候,他们就翻身睡觉。到了做饭的时间,我们就给他们做饭。总的来说,非常无聊。”自从有了适龄的孩子,通女士和范女士的生活就和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没什么区别了。周一早上,她们送孩子上学,和他们待在一起。周五下午,她们就打电话让丈夫开船来接他们回家。 “我们每周只有两天能和全家人待在一起,”Thoong 女士说。

Các em nhỏ bản Chà Coong.
Cha Coong村的孩子们。摄影:Huu Vi

这排棚屋大约有十几顶帐篷,属于查孔、索普·兰、仁迈、仁仁、会霍等居民小组的学生。这些村庄的名称在当地行政区划内已不复存在。他们搬到了清章县和桂峰县的安置区,然后回到原来的村庄,以饲养牲畜和捕鱼为生。

水电站水库中部的自由居住社区不受政府管理。由于没有村庄拥有学校,他们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上学。家长们也必须跟随孩子上学,以保障他们的饮食,更重要的是,保障孩子的安全。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多数自由居住在水库中部的家庭都会在孩子适龄时送他们上学。

颜氏文女士说:“无论多么困难,家长们都会尽力送孩子去上学。” “以前,我们很难让孩子去上学。但后来当地政府同意让孩子们去上学了,” 范女士回忆道。

范女士为人勤劳,即使要照顾远在异乡求学的孩子,她也从不休息。过去四年里,她用铁网搭建了一个小猪圈来养猪。在猪圈里养孩子期间,她每年都会卖掉一两窝猪。闲暇时,她会捕鱼卖给机构、学校和邻近的村庄。

Chị Ngân Thị Vân và 2 đứa con trong lán trại.  Ảnh: Hữu Vi
营地里的Ngan Thi Van女士和她的两个孩子。图片:Huu Vi

与查孔县其他有适龄儿童的家庭一样,范女士的两个孩子不享受高地学生的优惠政策。那些被要求从班韦水电站搬迁但仍留在查孔县的家庭,由于不再受当地户籍管理,因此无法获得户口。“没有户口,就没有解决政策问题的依据,”友姜乡一所学校的负责人说道。

仁梅村(老)的罗文英先生,孩子5岁了,正在上幼儿园。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妻子独自抚养一个年幼的孩子,但仍然需要去寄宿家庭照顾孩子。“我在这里,但我的心却像火一样燃烧。父母年老体弱,无法照顾孩子。为了孩子上学,我不得不忍受吃饱穿暖。” 罗文英先生吐露心声。

在班韦湖中心自由生活的人们,他们的愿望是到某个村庄落户,或者建立一个新的村庄。对他们来说,在湖中心自由生活比在安置区更舒适,但他们也为孩子们的未来担忧。然而,在老家落户的愿望似乎依然遥不可及。范女士说,最近当地政府也来到了查孔村劝说人们搬迁。“但他们说,只有离开查孔村才会被接受,”范女士说。

尤伟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地图上不再有“部落”村庄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