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地方政府:越南人民的历史转折点
6月20日,义安省两级地方政府模式下130个新成立的党委、人民议会和乡、坊人民委员会正式开始试运行。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标志着地方政府迈上新的发展步伐,以精简、高效、有效和高效的地方政府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县级政府在越南历史进程中的使命
在我国,区级政府(例如区、省、府等)很早就建立了,在人口管理、税收征收、军队征募、维护治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个历史时期都见证了区级政府的重要作用。

在封建时期,相当于县的行政级别在中央集权机构中发挥着作用,协助朝廷管理国家。府、州、县等行政单位协助朝廷控制和发展国家。在法国殖民时期,县级行政单位执行殖民统治政策,也是爱国运动发展的场所。
1945年越南独立后,胡志明主席颁布重要法令(1945年11月22日第63/SL号法令和1945年12月21日第77/SL号法令),为民主施政奠定了基础。
这些法令根据民主原则规范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其行政级别为省、区、乡,权力直接归人民所有。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以适应各个时期的发展要求。
可以肯定,自八月革命胜利以来,在党、国家、国会、政府和越南祖国阵线的领导下,县级政府始终以智慧、勇气、热情和奉献精神,为国家共同发展而奋斗。正如评价所说:“近80年来,县级行政单位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勇于担当,出色地、完美地履行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时代的要求与突破性的决策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发展,重塑了国家运作方式,要求政府拥有灵活、适应性强、高效透明的行政管理模式。许多发达国家,例如日本、韩国和北欧国家,已经精简了行政机构,走向了明确的分权放权模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级,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越南也不例外。新时期,包括县级政府在内的三级政府模式暴露出一些局限性,例如在行政程序上出现了额外的中间层级,各级政府职能和任务可能重叠,以及运营成本负担过重。因此,自2025年7月1日起过渡到两级政府模式是国家治理改革的重要一步。
为了落实行政改革目标,党和国家已颁布重要指导性文件:越共十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2017年10月25日颁布的第18-NQ/TW号决议,这是具有突破性的决议,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行政单位的整理、合并和精简机构奠定基础;越共十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2025年4月12日颁布的第60-NQ/TW号决议,决定整理、合并省级和乡级行政单位,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改为两级政府模式。这是具有突破性的决议,体现了党建设精简、有效、高效、现代化、低成本的国家组织和政治体系的高度决心,旨在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与此同时,还有政治局、中央书记处关于指导落实国家机构安排和精简工作、实行地方两级政府的重要结论;国会2025年6月12日第202/2025/QH15号决议:关于省级行政单位的安排,全国由63个省市减少为34个省市(其中28个省和6个直辖市)。
国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乡级行政单位设置的决议:至此,全国共有3321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621个乡、687个坊和13个特区(与现在相比减少了66.91%),标志着国家行政改革的规模和决心。
在义安省,在实施2023-2025年阶段乡级行政单位安排后,义安省已将乡级行政单位数量从412个减少到130个。这充分体现了开展行政改革的决心。
-05fe7653eae9ff76c8a376536db1fab2.jpg)
建立省级和乡级两级地方政府(不再是县级)的政策,是朝着更加精简灵活的行政机构迈出的必然一步。这不仅有助于减少行政程序,还能提高管理效率,更快、更有效地为民众和企业提供服务。修订后的《地方政府组织法》促进了地方分权、授权和授权,以更好地落实“地方决策、地方行动、地方责任”。
这一赋能不仅有助于减少中间层级、缩短行政流程,也为基层政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对基层政府在加强人员素质、应用科技、加强互动、服务群众、发挥积极创造力、团结向上、衔接上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构建真正高效政府的战略举措。“创造、服务”为新时期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向两级政府模式转型并非否定县级政府的历史价值,而是多年来行政改革进程的延续和发展。这是必然的一步,是建设更现代化、更有效率的政府、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满足人民愿望的历史性转折点。越南正面临历史性时刻,决心建设富有创造力的政府,力争成为21世纪与世界强国并驾齐驱的发达国家。
实现建设富强国家的愿望,越南正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越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政府和中央各部委的一致意见得到了地方和广大人民的高度共识。苏林总书记在庆祝越南共产党成立和成长95周年(1930年2月3日—2025年2月3日)大会上指出:从现在到2030年是越南革命在党的领导下向百年战略目标迈进的战略机遇期和冲刺阶段,为实现建国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如果我们错过了机会,我们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愧疚。这是时代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