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故乡——胡志明主席诞生地——Chua村(Hoang Tru村)遗址群
从荣市出发,沿着 46 号省道行驶至 13 公里处,游客将遇到 Mau Tai 路口(以前称为 Sai 村 - 胡伯伯祖母 Ha Thi Hy 的家乡)。
.jpg)
沿着光滑如丝的柏油路左转,行驶约1公里,便会看到一个和越南许多村庄一样宁静的村庄,榕树、渡船、竹篱……这就是黄筹村(当地称Chua村,方言读作Trua村),这个名字与民族解放英雄、伟大的文化人物胡志明主席的名字一起载入史册,深入千千万万越南人的心中。
胡志明主席故居遗址群位于中部地区的一个 7 巷花园内(海拔 3,500 米)2)。这里有三栋房子,两栋茅草屋,一栋瓦房,每栋房子里都有非常神圣的遗物,触动着人们的心,因为它唤起了胡志明主席童年的回忆,也是他离开半个多世纪后唯一一次回到这里寻找救国之路的回忆。
I - Hoang 家族分支教堂:
黄春家族起源于快州府山南市金同县黄文村(现兴安省金氏县鸿仙村)。这是一个势力强大的家族,历代都有不少人被封为侯爵和公爵。从金同一带,黄家许多优秀的子弟遵照朝廷的命令,分散到各地抗敌、保卫国家、谋生。蔡村黄家的祖先在永苏王朝(1619-1643年)担任武班将军。在顺光地区平叛时,他娶了兴原县义烈村的一名女子,并在此建立了黄家族。
黄氏家族位于兴原县富龙乡阳舍村,九代黄帕坎娶了黄竹村的女子为妻,并定居于此,建立了黄氏家族。五代之后,黄春坎三举五得,生下了胡志明主席的外祖父黄阳(又名黄春吉)。

这座教堂由黄阳先生建造,用于祭拜他的曾祖父黄春茂(又名黄仲茂)、祖父黄春利和父亲黄春灿。竣工年份清晰地刻在横梁上:“嗣德三十四年(1882年)竣工”。
教堂前的对联上有这样一副表彰家族威望的对联:
“黄文正气千古流传
“这场英勇的战斗震惊了世界数百年。”
意思是:“黄文好空气传承了数千年
忠句的英雄之声将万年回响。
教堂建筑形式为一间主殿和两间侧殿,前有门廊,院前有一干池,两株苏铁和牡丹构成一道美丽的屏风。房屋由铁木建造,铁木门有两道横木。从建造之初到胡志明主席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时期,教堂一直都是茅草屋顶。1930年,亲属们捐资劳作,修建了墙壁和屋顶瓦片。
佛坛布置简洁庄严。特别是一尊由胡志明主席的父亲阮生色先生题写的“黄阳佛像”,表达了他对挚爱的老师和岳父阮生色先生的敬意。此外,佛坛上还摆放着用于忌日和春节祭祀的大鼓和铜钹。
童年在蔡村(1890-1895年)和少年在森村(1901-1906年)期间,阮生宫经常跟随父亲到教堂上香献花,以虔诚之心缅怀黄氏祖先。通过父亲的讲解,他了解了黄春家族的起源和光荣传统。

II - 黄阳先生故居 - 胡志明主席的外祖父
来到黄筹遗迹群,穿过门前的竹篱,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五间茅草屋,屋前是两排精心修剪的梅花树。这就是胡志明主席的外祖父母——黄阳和阮氏白夫妇的故居。
黄阳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黄春灿曾三次考取大学士。黄阳先生自幼便在汉学的“摇篮”中接受着熏陶。他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学位,却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当地百姓常称他为“都安先生”。
黄阳少年时,为人文雅、聪慧、沉稳。按照习俗,他的父亲安排他与同事阮氏白(音译,Tu Men Nguyen Van Giap)的女儿阮氏白结为佥事,阮氏白来自佥事(今乂安省兴原县兴道乡)。阮氏白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村姑,出身于儒家家庭,品行端正。两人结为夫妇后,在简朴的茅草屋里和睦相处,生活幸福美满。1868年,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女儿黄氏鸾,也就是胡志明主席的母亲。九年后,他们才有了第二个女儿黄氏安。
1878年春节期间,阮生色在郎森过新年,遇见了孤儿阮生色,便收留了他,视如己出。阮生色不负功德,为家族争光,名垂千古。

屋内五间屋子,外三间与教堂相连,营造出清凉的氛围。在第一个房间里,阮生色先生摆放了一张四板凳作为授课场所。他的学生主要是当地的孩子。阮生色年幼时就是从这张凳子开始学习的。在黄阳先生悉心教导下,阮生色的学业进步神速。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阮生色的知识面十分广博,他能与上一届的优秀学生一起唱歌、评论文学。黄阳先生敏锐地发现了养子阮生色的天分,便将他送到义禄县盛长县的名师阮淑秋那里学习。两位老人历尽艰辛,靠着务农和织布的收入积攒生活费,倾注心血和金钱来培养这个聪明孝顺的养子。
第二个房间有一张书桌和一张竹沙发。书桌上,外面摆放着一块石砚和一个笔盒,这些学习用具与黄阳的教学和阮生色的学习息息相关;书桌内则摆放着一套菠萝蜜籽花瓶和杯子,以及一个酒坛。这里是黄阳和他的儒生、朋友饮酒、品茶、吟诗、讨论时事的地方。
第三间屋子里有一张比第一间矮的四板木凳。这里是黄阳和阮生色休息的地方。每当灵感迸发,这对师生父子常常一起探讨历史趣闻,或解读圣贤之语和一些他喜爱的文学名句。这为阮生色的才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房间里有一张红木床,竹帘,还有一张简陋的草席,阮氏白夫人就在这里休息。在那张简陋的床上,她生下了两个美丽的女儿。
第五间屋子是阮氏白一家日常起居的地方。这里是织布机,阮氏白夫人勤劳劳碌,努力为家庭增加收入。也正是在这里,她教导和培养两个女儿热爱劳动、勤劳精湛、技艺娴熟。织布机上奏出的织布行会的旋律,让无数英俊的青年心动不已。

阮生色十八岁时,已长成英俊聪慧的青年,黄氏岽也已长大成人。黄阳先生欣赏这位孤儿学子品德高尚,有意将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起初,老太太担心被世人嘲笑,并未答应。黄阳先生便前往克西亚村,请公公前来探望,并给予建议。阮氏岽夫人深知丈夫的良苦用心,也真心疼爱这位才华横溢、孝顺孝顺的义子,欣然接受了丈夫的求婚。阮生色和黄氏岽这对优雅的夫妇,同住多年,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而隐秘的感情。1881年底,在这栋房子里举行订婚仪式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两年后,他们举行了婚礼。
屋里的所有纪念品,依然承载着胡志明主席童年的神圣温暖。他的童年,是祖父母和安姑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无微不至地爱护着他。炎热的夏日午后,祖母会摇着吊床,唱着催眠曲,让他沉浸在抒情的民歌中,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安然入睡。晴朗的早晨,他会听祖父或父亲讲课,安姑姑偶尔会跑到花园里摘几个苹果,送给心爱的侄子。
阮生宫自幼聪慧过人。因此,全家人都十分爱护他,悉心照料他,教育他尊敬祖父母、父母、热爱劳动、友善待人、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在亲人特别关爱的怀抱中,他很快认识了周围的世界,并很快形成了独特的个性。这样的环境是最早的摇篮之一,为胡志明主席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893年4月7日,黄阳先生(归俟年)去世,阮生色先生悉心照料这位挚爱的老师和岳父。他的孝道至今仍是蔡郎森村村民的楷模。
黄阳先生的一生因发现和培养胡志明主席的父亲阮生色先生的才华而载入史册,他通过一段美好的爱情生下了越南最伟大的人物。
III - 胡志明主席出生地
1883年,为了筹备两个孩子阮生色和黄氏岽的婚礼,黄阳先生为他们建造了一座三室的茅草屋,作为婚后的私人住所。这座简朴的茅草屋,便是胡志明主席一家的爱巢,记录着他们幸福的岁月。
屋内所有家具摆放简洁、整齐、方便、和谐、温馨。

外屋山墙尽头的小窗旁,摆放着一张书桌(用于放置砚台和笔)和两把方椅,书桌上方的内角摆放着两架经书。这里是阮生色读书的地方。在这张小桌上,无数的书页翻开,为他的读书生涯插上了翅膀。黄阳先生曾多次来这里与儿子探讨文学。看着习字帖上遒劲深邃的字迹,他暗自高兴,对聪明好学的女婿的未来充满希望。
但儒家思想衰落,国家危亡,乱世纷扰,“学才应试”的故事也屡见不鲜。直到去世(1893年),黄阳先生仍未看到爱子科举的荣耀降临。多年来,他刻苦读书,兼顾妻子生计,直到成泰六年(1894年)甲午乡试,阮生色才在义和学堂中考中了状元。喜讯迅速传遍蔡家村,许多人前来庆祝。至于阮生色本人,他觉得这是回馈岳父的礼物,但当时家属正值丧期,所以只准备了一盘槟榔叶回馈村里。村里村外,人人都称赞他的意志和孝道。
外屋里有一张三拼床,萨克先生在工作学习数小时后就在这里休息。闲暇时,父子俩会一起玩耍,等着母亲做饭。小时候,阮生宫的父母教他牙牙学语,给他讲道理,给他讲利弊,在他心中点燃遥远的梦想。

长椅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有时接待前来探讨文学诗歌的同事,有时用一锅煮土豆、一碗热腾腾的绿茶招待邻居,营造出一种邻里情谊的感觉。
两个内室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铭刻着胡志明主席家人的神圣回忆。
中间的屋子里靠着篱笆,摆着一张红木做的小床,长1米68,宽1米,上面有竹梯和竹帘,铺着木席,床前挂着一块棕褐色染布做的帘子。
来到这里游玩的游客,站在这张床前,无不感动不已。因为在这张简陋的小床上,阮生色-黄氏岽年轻夫妇度过了幸福的岁月,为国家生下了三个优秀的儿女。
1884年,他生下了第一个女儿:阮氏清。
1888年,阮生谦出生。
1890年5月19日,男婴阮生宫在啼哭中诞生。100年后,他的诞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隆重纪念为民族解放英雄和伟大的文化人物。
房子、床,这些遗物都成为了无价的史料,记录了一位伟人的出生和童年岁月。
床边放着一个小木箱,用来存放大米和其他家当。这是白先生女儿搬出去时送给她的嫁妆。胡志明主席小时候,就跟着这个木箱学走路。那是他人生的第一步,之后他便踏遍四海五洲,寻找救国救民的路,回来解放祖国,解放人民。
第三间屋子,床尾摆着一台织布机。母亲黄氏嫔白天辛勤地在田间劳作,每天晚上,在为丈夫和孩子做好饭后,便坐在织布机前,在花生油灯的照耀下,勤奋地织布织绸,赚取额外收入养家糊口。她灵巧的双脚和柔软的双手,织出了光滑的布匹和丝绸铃铛,也为丈夫和孩子的生活和事业贡献着力量。
她一边听着航天飞机有节奏的声音,一边摇着吊床,用高亢的民歌哄孩子入睡,怀揣着深深的希望和崇高的梦想:
“哦,我的天哪!……让饥饿的人干净,让衣衫褴褛的人芬芳
“功名轻贱,国家必有重赏”
好的“哦,我的孩子,我有件事要告诉你。”
照顾家人的书籍和食物......”
胡志明主席丰富的民间文化知识最初是由他年轻的母亲培养的。
每晚,书生萨克在外屋刻苦读书,而郎则在内屋辛勤织布。夫妻俩守夜不眠,互相勉励,努力学习。而在那首催眠曲里,妻子对丈夫的用心也十分微妙。

这两座房子里的遗物生动地反映了胡志明主席一家温馨幸福的氛围、辛勤劳作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它们也记录了阮生宫男孩的出生、迈出第一步的瞬间以及他爱的表达。在所有家庭成员,尤其是慈祥的母亲的悉心照料下,阮生宫度过了一个平静的童年,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895年,阮生色先生羊年赴顺化参加会试,落榜。翰林院见阮生色先生才华横溢,便录取了他。回乡后,阮生色先生与妻子商量,为他创造条件,让他继续求学,在仕途上成名。阮夫人惋惜丈夫,克服重重困难,父亲刚去世,母亲年老体弱,无人依靠,妹妹刚出嫁,孩子们也年幼。她留下大女儿照顾祖母,然后带着丈夫和两个儿子,跋涉千里,来到顺化都城。在异乡,她独自一人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供丈夫和孩子们上学读书。除了在翰林院学习,阮生色先生还在阳鲁村教课,赚取额外的收入补贴家用。
母亲肩上担负着许多困难和艰辛,但黄氏嫔女士牺牲自己,全身心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家庭气氛始终和谐温馨。

但家庭的负担却越来越重。1900年底,她又生下一个儿子,阮生信。这个男孩的名字,记载着一家人在京城的艰辛与困苦。这段时间,丈夫和长子都不在,生产没几天,她就不得不起身坐在织布机前织布谋生。然而灾难却不期而至:她病重,尽管她很努力,十岁的儿子阮生宫也与她同甘共苦,悉心照料她,细心鼓励她,但她还是没能挺过来。1901年2月10日,景祐月22日,她在爱子阮生宫无限悲痛的怀抱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她的遗体由亲属和阮生宫用船送往顺化城的青龙门,沿香江而上,葬于顺化市五平山脉的三塘山脚下。
33岁英年早逝,她的一生可谓不短。她活出了精彩的人生,有时间去创造梦想,并将梦想托付给她挚爱的丈夫和聪慧的儿女。人们将永远铭记这位天才母亲的美丽、智慧和灵魂,这位越南人民杰出的伟人。

阮生色父子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到顺化,在首都度过了一个悲伤的新年,学习着如何为逝去的挚爱亲人扫墓。然而,生计的困境迫使他们不得不返回家乡。挚爱的女儿永远地离开了,老母亲、亲朋好友和邻居们心中的悲伤难以言表。
妻子去世未获嘉奖,阮生色心中悲痛万分,他决心参加新秀科举考试。努力终有回报,他以“功夫奖”的头衔通过了考试。这份意义非凡的礼物,足以告慰他那在冥界安息的爱妻。成泰国王赐予他“功夫奖”的牌匾和“功夫奖”的旗帜。
按照习俗,阮生色带着四个儿子回到了祖籍森村居住(1901年)。在黄筹村的时光,是阮生宫永不磨灭的回忆。
此后,这所房子一直被亲戚们使用。1959年,义安省胡志明主席遗迹管理委员会将其带回故地,作为纪念品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