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莱人迁居20年后的生活

我的哈 October 24, 2022 09:36

(Baonghean.vn)——迁居20年后,位于蒙山乡(Con Cuong)的丹莱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始终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帮助和关怀。

罗氏月(La Thi Nguyet)家的房子位于昆强县蒙山乡库饶村(Cua Rao)的正中央。这是一栋四层楼的房子,虽然比较老旧,但居住条件还算不错。这栋房子是丹莱族人的,但布局和装饰与义安省农村的许多家庭很相似。

丹莱人走进森林采竹。图片来源:My Ha

在Cua Rao村,La Thi Nguyet女士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因为自2013年以来,这是第一户自愿写脱贫申请书的家庭。

此前,1999 年,当时有搬迁计划丹莱人在普马特国家公园核心区,她是第一批签署迁入新居名单的人之一。

罗氏月女士高兴地与公社干部分享了玉米丰收的喜悦。图片:My Ha

除了种植水稻,丹莱人还学会了种植其他作物来增加收入。图片:My Ha

目前,她家和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相比邻居们,生活还算“小康”,但一家人还是很勤劳、很踏实的。

这个季节,她家新收的稻米整齐地装在袋子里,堆满了院子的一个角落。小厨房的一半空间都用来晾晒玉米。Nguyet太太利用空旷的菜园,种植了足够食用的芝麻和青菜,还能在市场上卖给别人一些零花钱……

今年正值丰收季节,许多家庭都有足够的稻米,不用担心挨饿。图片:My Ha

荒地被改造成稻田,为丹莱人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洁净水源。图片:My Ha

多年异乡生活,阮女士虽然已经适应了新生活,能说一口流利的京语,但谈起自己时仍然很腼腆。这位丹莱族典型的黑皮肤妇女说:“比起以前,我们现在生活好多了。我们家养了5头水牛、4头奶牛,还有鸡和猪,种了4亩稻米和一些农作物。生活不再缺衣少食了。”

库拉奥村是丹莱族第一个安置村。迁入库拉奥安置区近20年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20户人家,到如今拥有36户人家、152口人,生活逐渐稳定,孩子们也接受了充分的教育。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生活上,也体现在意识和思维上。

通往库阿饶村的道路绿树成荫。图片:My Ha

说起库饶村,最了解村情的人莫过于昆强县民族事务局局长、原孟山乡人民委员会主席梁越松先生。即使如今他已调任新职,却对村里每户人家的名单、每个人的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孟山工作期间,他还表示,由于当地独特的环境特征,要稳定丹莱族人的生活、改变他们的习惯非常困难。最初,大多数人只知道去森林里捕捉动物,去溪边捕鱼,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完全依赖自然。

库阿饶村一角。图片:My Ha

为了帮助民众,昆强县政府拨款将两小时多的休耕地改造成稻田,并为民众提供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此外,政府还“手把手”地指导民众,帮助他们逐步熟悉畜牧养殖、种植农作物和发展经济。库拉奥村现在也被称为“老人和儿童村”,因为大多数适龄劳动人口都外出务工或进入森林种植相思树。

Mon Son 公社副主席 Ngan Van Truong 先生也表示:丹莱勤奋,勤奋。意识改变了,他们知道如何去工作,赚钱养家,养育孩子上学。

不仅是溪兰安置区,在孟山乡新山村、石山村、石岸乡巴哈村等安置点的丹莱族群众的生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安置点村的丹莱族群众中,已有13、14人到国外务工,约30人到省外企业就业,经济发展不再局限于村内。

村里很多家庭都种植象草来饲养牲畜。图片:My Ha

丹莱家的山羊养殖模式。图片来源:My Ha

回到新的家乡,与当地人民一起生活,乱伦、早婚等陋习逐渐被破除,许多新的经济模式形成,孩子们可以在家附近上学,许多家庭摆脱了贫困,富裕的生活离这里的人们越来越近……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丹莱人迁居20年后的生活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