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地 Cam Thai
(Baonghean)——走过林江边连接沃土的宽阔桥梁,人们依然会想起那片拥有三十六个渡口的昔日清章土地,听着渡船的鸣笛声。许多人时常会想起那句诗:“谁去清章县锦泰/访平阳省芹陵/立志立好骈文/将文学事业传给子孙……”。
辉煌的文学传统
歌中提到的锦泰村是古代清文地区著名的勤奋好学村之一。这位平阳官员名叫阮友典,生于戊戌年(1825年),来自清章县清文乡(现大同乡)锦香村(现锦泰村)。
他是黎忠兴朝兵部尚书阮有泽的第九代孙。他的父亲是一位单身汉,以正直闻名天市郡守,故而独子。他的母亲是学督之女,因此他自幼便以聪明好学、孝顺闻名于当地。
![]() |
清万(现为大同乡)村门。图片来源:NPV |
28岁时,他考取了博士。至今仍保存着他的贺信,如财政部长阮克俊、陆军部长左侍郎崔建军、陆军部长左侍郎崔建军、军事学院院长阮长国勇等。嗣德九年,他被任命为平江(海阳)县长。凭借他渊博的学识、对人生和道德的深刻理解以及诚实的性格,他很快就为当地人民带来和平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正当阮友典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法国殖民者入侵他的领地,试图占领红河三角洲。他号召民众团结一切力量,奋起反抗敌军,并在兴安省白渡战役中壮烈牺牲。为了铭记他的功绩,嗣德朝廷追授他“汉林渊氏大夫”的称号。
阮友典先生不仅才华横溢,更因其对祖国的深厚热爱和为祖国发展做出的诸多实际贡献而备受赞誉。他与父亲一起在自己的出生地锦泰村捐建了文青楼,让热爱文学的人们能够一起探讨、增进知识。
文学圣殿至今仍屹立不倒,成为锦泰子弟的静修之所,从而进一步彰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勤奋好学、爱国爱乡的传统。翻阅作家阮越伯所著《清文颂古今》一书中记载的珍贵史料,不难发现,这片土地上不仅有7个以读书闻名的村庄,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其中,锦泰村以阮友、阮定、潘文家族而闻名;大定村以阮越、阮如、黎定家族而闻名;福隆村以阮德、阮维、阮定家族而闻名,以及位于一隆村的潘公、阮文、阮友学校。
![]() |
甘泰文庙正在修复中。图片来源:NPV |
根据现存万城碑刻的统计,这些特殊的村落诞生并培育了1名沉化、2名大夫、12名学士、46名香公和33名孝生,还有黎朝的辛都和阮朝的土台。
弘扬武术精神
古老的清文之地不仅以文学闻名,也因出产非凡的武术家而闻名,他们为保卫和稳定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阮维邑就是其中之一。他于1745年出生于福隆村一个具有武术传统的家庭,他的许多祖先都是黎朝军队的将领。他自幼酷爱武术,长大后加入黎朝精锐部队,成为其队长,其部下多为当时黎朝最精锐、最勇敢的士兵。在他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他为帮助郑王平定富春(顺化首都)的土地立下汗马功劳,并在郑王的宫殿中担任卫兵。
福隆村的武术传统由阮维贵先生(1752年出生)继承,他在抗击侵略者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见证了西山王朝的兴衰。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西山朝廷授予他许多勋衔。黎朝时期,清文地的许多才俊为“拥黎灭寇”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陈国公、潘公稷、阮景文强公以及潘岩侯之子阮景安……
![]() |
林江流经清万县(现大同乡)。纪实照片 |
随后,清文的许多文武士纷纷加入锦义国王领导的锦王运动,如:阮友全、范文鸿、阮文索、阮如皋、阮如景……他们直接担任“军运司”,为锦泰村建立粮仓和后勤保障作出了贡献。
在抗法抗美两次战争中,青云县成为红色故乡,共有926人参军,172人加入青年志愿队,586人作为民工奔赴前线。在抗战建国时期,青云县共有8115人及其家属荣获国家颁发的各类勋章和奖章;大定村和当高村的10户人家荣获国家颁发的功绩证书和奖状。这些数字充分体现了青云人民对我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
继承我们父辈和兄弟的传统
回到锦泰乡,我们有幸见到了阮友典博士第五代传人阮友桂先生。据大同乡党委书记阮文水介绍,桂先生曾亲自到阮友典博士的教堂敬拜和上香。目前,所有与阮友典博士生平和事业相关的皇家法令和重要文件均被妥善保存。
![]() |
阮友桂先生介绍阮友典博士教堂——省级历史文化遗产。图片来源:NPV |
继承了家族传统,阙先生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优秀儿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几十年来,他一直直接为当地的孩子开设免费课程。每天,他简陋的三居室里都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尽管生活依然拮据,他还是把教书挣来的一点钱攒了起来,为那些生活拮据的学生们买了更多的钢笔和笔记本。如今,那些孩子们都长大了,有的成为了医生、工程师,有的追随他的脚步,在全国各地任教……
大同公社党委书记阮文水同志不禁自豪地分享道,这里好学的传统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光大。许多来自这片土地上的人才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如今在全国各地工作,有的在党、政府、祖国阵线和各级群众组织中担任要职。而且,这里的人民始终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