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n Van:沉积区

July 13, 2014 16:29

(Baonghean) - 这座村庄四面环河,绿意盎然,水草丰美,充满诗意。连接两岸的桥梁蜿蜒优雅,夏日的阳光洒落在小岛上。一百年前,这些小岛或许只是渡口或码头,供人们在邦河里游泳、赏月、表达爱意。河口地带的土地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赋予了奠文村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历史景点……

沿海地区夏日的雷雨交加,匆匆而过。午后的阳光斜照,瓦巴运河两岸湿润的红树林闪闪发光,如同一顶绿色的皇冠,环抱着村庄。黄玉山乡的文化干部还很年轻,他热情地带我过小桥,来到春北村,参观黄氏海岱王庙。在这片临海的河畔土地上,古人曾为黄氏海岱王和他的母亲及两个儿子修建了庙宇。如今,黄氏家族的后代在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新庙。

昔日水乡节日热闹非凡的圣庙如今已荒废,如今依然保留着古老而忧郁的氛围,让人想起一位海军将领的传奇。这位将军在白藤战役中战胜元蒙军队,在大越元年(1288年)夺取了乌玛尼河,随后又在东海击退了占婆军队。奠文郡黄氏家族议事会主席黄南先生正在仔细地清扫圣殿,看到宾客,他赶紧出来迎接,并自豪地说:“最近还接待了几个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来拍摄!大家都对这样一个蕴含着丰富历史和传说的遗迹修复得如此缓慢表示遗憾!”南先生拉我坐到寺庙下层还未被时间之水照亮的台阶上,热情地讲述着沙海大王后裔对恢复古代文化遗产的关心和奉献精神,沙海大王后裔今天仍在不断努力争取获得“文化世家”的称号。

Di tích đền thờ Hoàng Tá Thốn (Diễn Vạn - Diễn Châu), mới  được trùng tu.
黄塔通寺(Dien Van - Dien Chau)的遗迹刚刚修复。

南先生挥舞着手臂,指向瓦巴运河与邦河交汇的方向,坚定地宣称,这里正是张氏夫人用金色水牛毛绑住挑水扁担的地方,之后她回到这里怀孕,生下了家族的祖先(根据黄氏家族的传说)。后世认为,这是卖水的农妇与水宫和谐相处的精神能量。也就是说,尽管这片土地已被推回大陆,但精神生命的源泉始终与海洋紧密相连。

奠文历史还记载,奠文的拖网业由来已久,直到已故的巴村村长范江(Pham Kieng)时代,这一行业才达到顶峰,范江是阮春安官员的士兵。据南先生说,已故的巴国王修复了海大王庙,并尊他为“圣黄”,阮朝则封他为“上上当王”,在越南北部人民的信仰中,他是一位神圣的海神……黄南先生带我们参观了忠富村的家族教堂,并说道:“我们黄氏家族的教堂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祖先黄氏宗的祭祀场所,曾有主殿和后宫,是一处圣地。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炸弹将其与寺庙一起摧毁。2003年,后人将其重建,使其保持现在的样子。”这座拥有三间房间的教堂至今仍保留着圣殿,虽然是新建的,但仍然保留着许多沿海地区古老的建筑特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全国各地的黄氏子孙都会热切地前来祭奠祖先。奠文县沙海大王家的黄氏家族如今只剩下大约20户人家,但由于秉承家族传统,以祖先为荣,他们仍然被视为一个高度团结的家族,在当地文化生活建设方面有着非常活跃的氛围……

在黄玉山公社文化干部的建议下,我见到了原人民委员会主席、原奠文公社党委书记陈玉景先生,他对村里的历史非常热心。陈玉景先生有幸到DK1长沙平台给海军战士阮文莱的亲属送礼物,阮文莱是来自忠厚村的。他说,这项工作是村前线委员会的工作,但当他听到消息后,他赶紧跟来,给阮文莱的母亲送去礼物,阮文莱的母亲是单身且贫困。让人感动的是,阮文莱的兵役只剩几个月了,但当东海局势发生变化时,他立即主动提出留下来服役……退休已久的陈玉景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开朗活泼;他一听我介绍自己,立刻提醒我,近十年前在某个竹藤工艺村的表彰仪式上曾见过我。原来,他也是乂安报社相当亲密的合作伙伴。他一边给客人泡茶,一边说:“现在我依然一期不落地读乂安报。感谢你们刊登了这么多关于奠文的文章。你陪我住一晚,我会给你讲很多故事。”

阮景先生突然问我:“您知道胡伯伯年轻时跟随副总理去奠文的事吗?只有我和少数人清楚!”我说我也听我的记者同事说过,虽然不是很清楚。阮景先生很快走进来,递给我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有手写的复印件,继续说道:“这是原中区党委干部、我邻居、忠厚村村民武迈先生未印制的手写回忆录的复印件,记录了胡伯伯在1904年左右到他家做客的情景。原件现在由他在河内的侄子保管。”我查阅了武迈先生的回忆录。据回忆,大约在1904年(武迈先生写的是1901年,但可能是他记错了,因为阮景先生查阅了大量关于胡伯伯的史料,确认是1904年),蒲邦萨克先生带着他的叔叔阮公去拜访武迈先生的父亲——武奎先生。武奎先生是一位儒家学者,与阮福景先生关系密切。当阮福景先生和阮奎先生去拜访武达德先生(阮奎先生的父亲,清化广昌县县长,当时可能正在家乡奠文县)时,阮公站在门廊上玩耍,对当时5岁的阮福景先生说:“进去看看你父亲有没有书,借给我看吧。”

后来,武梅走上革命道路后,在中国重逢阮爱国,听从他的劝告,回国在奠文村创建革命青年协会。武梅先生于1985年逝世。老花园仍在,他的子孙也都远走高飞,只有他外甥的小房子和玄德先生的坟墓还留在那里,这片土地成为奠文忠后村的骄傲。据武梅先生介绍,从上世纪40年代起,这里就有40多艘远洋渔船,每艘船上常年有12名经验丰富的渔民出海。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支渔船队在抗美战争中参与向南方战场运送物资,逐渐遭到破坏。一些渔船被越南共和国士兵缴获并带到岛上审讯,但渔民们拒绝供述任何信息。他们后来被释放,并全部确认那是黄沙群岛的一个岛屿,当时仍在南越的控制之下。在那一代勇敢的渔民中,胡武伯伯仍然健在,居住在义禄、义丹……

故事讲到这里,阮景先生激动地说:“我感到非常自豪!虽然渔业已不复存在,但人们依然拥有热爱大海的深厚传统。许多奠文人家仍然从事咸水养殖、制作鱼露、烤鱼等,收入颇丰。”或许,半个世纪前,美军的炸弹几乎摧毁了海岸上所有珍贵的文物,奠文乡那支威风凛凛的帆船队也远没有捕鱼、为南线运送火种,而是遭到破坏、废弃……这片沿海土地上的生活预示着巨变;但这里依然保留着我们祖先满怀对大海的憧憬而发现的古老土地的活力。

沿着飘散着鱼露香味和新鲜烤海鱼香味的乡间小路,我们来到了阮文良夫妇在忠富村的烤鱼场。房子宽敞,院子里就是一个烤鱼作坊,为10名工人创造了固定的就业机会,每人每月工资300万到500万越南盾。阮文良先生说,他每天烤60到700公斤鱼,用轻型卡车把鱼运到太和市场,一个月30天,无论年景好坏,病情都在逐渐好转。阮文良的妻子指着雨中扛鱼的年轻人说:“现在买生鱼很贵,我们每个月只能赚几百万越南盾,但我们必须继续做下去,否则工人们就失业了。就像这个孩子,他患有严重的癫痫,可怜他家境贫寒,仍然雇用他,而且刚刚把他的工资提高到300万越南盾/月。”

目前,整个田湾乡大约有30户人家从事烤鱼生意,为近200名当地怀揣同样情怀的孩子们创造了就业机会。田湾还有10户人家加工鱼露,而这里的鱼露生意正是著名品牌“万潘”鱼露的“起源”。因为,田湾是昔日万潘乡的中心,而庙会(大海王庙)是整个乡的社区文化活动……

我错过了在奠文留宿一晚的约定,没能和阮景先生以及黄玉山乡的文化官员一起,从鱼儿熙熙攘攘的拉文门方向迎接黎明。我回到富奠镇中心,漫步在夕阳映照下波光粼粼的盐池旁,穿过“水产养殖村”,那里的电灯闪烁如流星,点缀在忠后广袤的田野中。正值人们纷纷前往蟹场和鱼场的季节。告别奠文后,我驻足在一棵数百年历史的榕树残骸旁,它的根系紧紧地缠绕着嘉武庙(下庙,古代祭祀时抬轿子前往上庙,祭拜海神的地方)的三门柱残骸。我对奠文的海滨地区充满了感慨,计划着有一天再来……

山姆·坦普尔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Dien Van:沉积区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