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新冠肺炎遇难者安葬特别小组
(Baonghean.vn)——“疫情期间,亲人离世却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这种痛苦是许多人共同的感受,无论他们是谁,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何方。作为亲身经历和见证者,我只能竭尽所能,为生者带去安宁,与逝者完全在一起。”——越南义安省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处理小组队长阮玉陈先生。
难忘的日子
2月24日下午3点多,阮玉新和太黄龙还没吃午饭。他们刚刚在黄梅镇安葬了一位新冠肺炎死者,正返回荣市继续接收新的死者,并将他们送往河静省的火葬场。在凛冽的寒风和倾盆大雨中,他们从早上起就只吃了一碗火葬场做的方便面。
与此同时,武鸿光先生刚刚在义安综合医院完成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防腐处理。由于已过午饭时间,他计划将午饭和晚饭合并,尽管他不确定晚饭具体什么时候吃。他24小时值班,只要有新冠肺炎患者死亡,他就会尽快赶到现场处理。
![]() |
一辆灵车专门用来运送死于新冠肺炎的患者。图片来源:NVCC |
他们是义安省唯一一支“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处理队”的成员。
“2021年7月5日,义安省出现了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作为一名护士携手抗击疫情在义安综合医院的阳性病区,我和另一个人被安排负责处理病人的遗体。我们俩以前从未做过这项工作,所以做的时候浑身都在发抖。“最担心的是操作不当、流程不规范,会造成疾病传播的风险。”——回忆起成立之初,团队负责人阮玉晋说道。
疫情的反复和反复,导致全省新冠肺炎患者人数逐渐增加。当陈先生熟练掌握新工作时,新冠肺炎患者遗体处理小组需要更多成员。随后,义安省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吴世禄先生和省法医中心的武鸿光先生相继加入。2021年11月,由于团队工作负荷过重,义安省综合医院综合消毒科的泰黄龙先生和阮海长先生也加入了这支特殊的团队。在没有死亡病例的情况下,他们继续履行各自的职责。
![]() |
处理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后续工作是,将死于新冠肺炎的患者遗体接收至治疗区,如果是社区病例,则接收在家中,然后严实包裹,送至医院殡仪馆。在这里,团队成员会清洗遗体,更换衣物,进行防腐、消毒,并装入特制的裹尸袋中。“对于老年人,我们穿长寿服;对于年轻人,我们穿普通衣服。这也是最危险的一步,感染风险最高。整个防腐和处理过程必须遵守对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极其严格的防疫要求。棺材密封后,由团队成员送至河静省火葬场,火化后,团队将骨灰带回死者家属手中。”陈先生说。
连日来,随着疫情愈发严重,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团队的工作压力也空前巨大。龙先生身着紧身防护服,隔着口罩和浸满水的防飞沫防护罩,气喘吁吁地说:“有时候,整个团队5个人,最多处理11例死亡病例,其中包括1例社区病例。那24小时,我们没有白天黑夜、早晚的概念,只有尸体、防腐过程、车辆的来回奔波,接连不断。”
脆弱的边界与“意义的终结”的折磨
新冠患者处理小组的殡仪车被一块白色隔板隔成两半。隔板的一侧是放置逝者灵柩的空间。隔板的另一侧是驾驶舱,与车内用于放置骨灰和必需品的部分相连。
![]() |
高峰日,一辆载满大量遗体的卡车。图片来源:NVCC |
在高峰期,运送新冠肺炎患者的灵车成了队员们的流动“房间”。“因为没有商店‘敢’卖给我们,我们就带了水壶和食物。车上还放了床垫,方便队员们轮流开车,路上小憩一会儿,”谭解释说。于是,这间独特的“房间”成了他们短暂小憩、享用方便面和干粮等快速自助餐、宣泄疲惫和难以言喻的情绪的地方……
死亡与生命之间的距离不到一只手的宽度。
“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前,我只做普通的消毒工作。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新鲜,对身心都是一种挑战。我永远不会忘记每次进入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区“机器的轰鸣声、喘息声、焦虑的眼神……他们大多是老人,渴望活下去,渴望回到家人身边,渴望与子孙后代团聚……生命如此脆弱。在这场生死搏斗中,我不想介入,不想与任何人告别。”——成员Thai Hoang Long感慨道。
![]() |
上班路上的快餐。图片来源:PV |
作为省法医中心的工作人员,武鸿光早已习惯了与尸体打交道的工作,但他仍然无法适应新工作带来的痛苦。他说:“我目睹过一些平静而简单的死亡,没有亲人在场。从最后一口气到下葬,受害者家属只能在手机上翻看照片。” 也正因如此,团队成员的手机里保存着许多处理尸体过程的照片和视频,以便发送给亲属和家人。
在离家执勤的八个月里,阮玉晋上尉或许比任何人都经历了更多的痛苦和失落。因为在那段时间里,他的父亲心脏病发作去世,但他却没能回家参加葬礼。震惊、痛苦,以及尚未完成的使命,他只能压抑着情绪,祈祷,默默地继续工作:为那些非亲属的人们安排葬礼。
![]() |
团队成员代表家属为2022年农历新年期间死于新冠肺炎的遇难者上香。图片来源:NVCC |
很多情况下,家属担心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会要求团队直接送他们去墓地,直接进行安葬。“逝者的责任是表达敬意”,所以他们成了“不情愿的”萨满,在网上搜索资料,负责准备祭品、烧香、诵经等工作。
“我能做什么?疫情期间,亲人离世却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是很多人共同的痛,无论他们是谁,从事什么职业,身在何处。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只能尽力安慰生者,陪伴逝者,也让自己安心。现在我只希望疫情快点过去,生活早日恢复正常。”陈先生倾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