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造船村忠建村的变迁
(Baonghean.vn)——初春时节,来到忠建村,这座拥有数百年木船建造传统的村庄,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改变。村里仍然有造船工人,他们努力地保留着传统职业,并努力寻找新的谋生方式。
生计的改变
潘文英的木工坊位于义切乡荣村和丁村之间的主干道旁,面积只有约100平方米。每逢农历新年来临,锯木的电锯声几乎不绝于耳,进出作坊的人也比平时多得多。

“老板”潘文英笑容灿烂,停下手中的工作,对着一堆未完成的家居用品说道:“临近春节,订单比平时多,大概每个月有4单。” 不过,如今木工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与过去的造船业相比,生产家居木制品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和天赋。
潘文英先生谈到中建手工艺村的“新职业”——造船匠时说,工匠们必须推销自己,联系熟人,争取订单。很少有家庭会生产出来直接卖,因为他们担心没有顾客。因为大多数从事这项土木木工的家庭,要么利用自己狭小的房屋空间进行生产,要么不得不在其他村庄或乡镇租用土地来开办作坊。
春节前的几个月,潘文英先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厂工作,因为订单比平时多出2-3倍。一年中其他月份,他平均每月只接到1-2个订单,每个订单价值几千万越南盾。闲暇时,他会联系客户,主要在荣市,为他们制作新的木制家具。

“通常我只接1亿越南盾以上的在家工作的订单,因为我经常要长途跋涉,运输随行的机器,还要支付自己和雇佣工人的食宿费用。”潘文英先生说。
丁村村长范氏定女士也参观了潘文英的工坊。她补充说,潘文英家族世世代代从事造船业,是参与中建造船合作社的数百户家庭之一。现在,和许多其他造船厂一样,由于木船订单减少,这些工匠不得不改变谋生方式。
除了潘文英一家,村里还有不少生产规模颇大的家庭,年收入都在5亿到10亿越南盾以上……以前,全村300多户人家都从事造船业,现在全村只剩下14户人家,他们依然保留着传统职业,转而生产柜子、床、桌子、椅子、门框、楼梯等日用木制品……忠建手工艺村过去有30多家造船作坊日夜不停地开工,现在只剩下几家还在继续营业。
努力工作以保住职业

新年伊始,来到中建村,在船厂工作了近40年的“导游”武文建沿着狭长的巷子走着,吐露着中建村熟悉的声音,一直是海浪声和锯木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这声音深深地刻在一代又一代忠建人的潜意识和记忆中。如今,这声音虽然稀疏,却永远不会消失。”武文战先生感叹道。从事造船业近50年的丁村范文烈先生说:“那时候,造船厂总是熙熙攘攘,每天三班倒,30多个工坊连续作业。每个工坊每月至少造2艘新船,大型工坊最多时能造7、8艘船,整个手工艺村每年造船数百艘大小船只。”
初春的午后,围着一壶绿茶,怀念着昔日的辉煌。中建造船村的长者们说,村民们熟悉的木船制造技艺已有五七百年历史,从为国王造船开始,就一代一代地由父子传承下来。虽然时代变迁,生产者和商家也必须根据市场趋势做出改变,但中建的传统工艺至今仍受到人们的传承,人们坚守着它,热爱着它。

丁村的陈当禄先生是少数仍在维护忠建造船厂的人之一。禄先生的家和造船厂距离丁村文化馆不远。穿过几条蜿蜒的小巷,禄先生的造船厂就坐落在河岸边。由于长期无人清理,造船厂的景象相当荒凉,许多地方杂草丛生。许多家具和工具都锈迹斑斑、虫蛀不堪,饱受风雨日晒的侵蚀,散落在作坊的各个角落。
“以前,造船厂生意一直不绝。这间作坊是我父亲传下来的。我从小就熟悉造船和木工。木工滋养了好几代人。现在,市场趋势变了,工匠也跟着变,但我仍然想把村里几百年来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卢先生坦言。卢先生的造船厂秉承着传统,每年仍能建造2-4艘新的木船,但主要建造的是小容量的船。他的作坊里的其他部分主要修理旧船。
2014年,中建手工艺村被越南手工艺村协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越南典型手工艺村”称号;中建造船合作社被授予“越南典型手工艺村经济单位”称号。
与卢先生有着同样感受的,许多义切村民提起造船业,总会对义切村当年为国王造船的辉煌岁月感到无比自豪。

“将来,如果有一天中坚村的造船业无法继续维持下去,可以把它改造成旅游村。宜切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民拥有独特的传统,是一个有着悠久而独特文化积淀的地方,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我希望村里的造船作坊也能保留下来。”——一位中坚村村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