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中国:务实的握手
(Baonghean)——第二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圆满落幕,双方达成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经过紧张的谈判,双方签署了一份包含诸多内容的联合声明,这被认为是中欧关系的突破。
这一结果令观察人士感到意外,因为不久前,欧洲仍将北京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那么,是什么促使中欧关系从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伙伴呢?
双赢
可以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欧盟高级官员出席的此次在布鲁塞尔(比利时)举行的年度会议,是对欧盟与中国关系的一次“考验”。今年的会议召开正值一个敏感时期,一个月前,欧盟委员会在一份特别报告中将北京评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并列举了10点理由,强调中国在贸易问题上未能展现开放态度。此外,此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下,美国正试图阻止欧盟与华为集团开展业务,并引发了诸多针对华为的重大争议。
![]() |
从左至右,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出席布鲁塞尔中欧峰会。图片:新华社。 |
会议的紧张气氛持续到最后一刻。甚至在此之前,就有很多猜测认为,由于欧盟成员国尚未就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的立场和观点达成一致,会议将难以发表联合声明。经过最后一刻的紧张谈判,联合声明最终敲定。在联合声明中,双方设定了在2020年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目标。这份长达7页的文件涵盖安全、外交和贸易等议题,双方承诺“在不歧视的情况下,提供更广泛、更便利的市场准入”。
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对欧盟来说堪称成功,中国做出了多项重要让步。中国同意扩大市场准入、反对强制技术转让,并合作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工业补贴制度,这被视为一项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总理李克强首次就国家改革路线图提出了“时间表”,以满足欧盟的要求,并强调“言行一致”。对欧洲而言,这些承诺是近期在与中国谈判中强硬立场的结果。
对中国而言,第21届欧盟峰会的成功是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尤其是欧盟领导人没有发表对抗性言论,没有将中国称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也没有指责其贸易行为不公平。这表明中国“稳扎稳打”的策略正在奏效。
近年来,欧洲已成为中国领导人在“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战略中关注的目标。如果说最初只有中东欧少数国家因巨额投资而响应北京的政策,那么如今,欧盟西翼也正在“追随”中国的这一全球倡议。意大利最近与北京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议,以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就连德国和法国这样的国家也没有宣布不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只是要求中国就合作机制及其带来的益处做出更清晰、更透明的解释。
催化剂
事实上,中欧关系存在诸多“瓶颈”,从观点、意识形态到政策层面均是如此。多年来,欧盟一直对北京采取“既合作又斗争”的政策。然而,诸多主客观因素迫使欧盟在面对亚洲经济巨头时必须更加灵活变通。欧洲国家自身也经历了充满挑战的十年,2008-2009年的公共债务危机导致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一系列国家陷入经济困境。东欧和中欧国家也需要外国投资来发展,以赶超欧盟内更发达国家。因此,中国伸出的巨额投资“橄榄枝”受到了许多欧盟国家的热烈欢迎。
![]() |
美国将对欧盟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总额达110亿美元。图片:盖蒂 |
当然,对中国来说,如果将“手臂”伸向“旧大陆”,其“收益”将是巨大的。不仅在经济方面,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也意味着中国在该地区——美国最大的盟友——的影响力将得到提升。这将使中国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先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之外,不可否认的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美国是迫使中国和欧盟寻求合作的“催化剂”。美国不顾盟友利益的单边主义,正在日益扩大大西洋两岸的差距,迫使欧盟寻找新的方向,以确保欧盟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当然,选择与中国携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
美国不仅针对中国,还将贸易战扩大至其欧洲盟友。最新进展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欧盟进口产品加征关税,总额达110亿美元,理由是“欧盟多年来在贸易上占了美国的便宜”。此前,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多个国家威胁对铝和钢铁征收关税,也导致双方关系出现“动荡”。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欧盟乃至所有欧盟成员国的主要经济伙伴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双方需要携手努力,共同减少美国单边主义政策造成的损害。北京官员在第21次中欧峰会前夕宣布将加入由法国和德国提出的“多边主义联盟”,这并非巧合。尽管有人否认该联盟针对美国,但所有人都明白,现任华盛顿政府正在挑战全球多边秩序。中国与欧洲国家共同加入该联盟,表明双方拥有共同的理念。
尽管仍存在许多疑虑,无法一蹴而就,但从双方实际利益出发,从反对美国单边主义立场的目标出发,中欧双方将努力缩小分歧,缓解矛盾,实现双边关系的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