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首个家庭登记捐献死后组织和器官
居住在河内的邓黄江医生的家人是越南第一个登记在死后或脑死亡后捐献器官的家庭。
12 月 28 日早上,和往常一样,这位 52 岁、头发花白的男子和他的妻子 Vu Chi Mai(44 岁)以及他们的两个女儿 Mai Chi(17 岁)和 Mai An(11 岁)去国家器官移植协调中心、H医院越南德国友好协会。
“我们来这里是为了登记捐献器官,”江先生告诉中心的工作人员。
约20分钟后,江先生的四名家人办理了死亡或脑死亡后捐献器官的登记手续。,持有器官和组织捐献登记卡。
江先生夫妇和他们的女儿麦琪(Mai Chi)。图片:Le Nga |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先生的家人收到了许多关于器官捐献的讨论。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但对江先生来说,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全家人的共同心愿。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完全自愿的”。
江先生说,签署器官和组织捐献登记表的那一刻,也标志着他去年濒死之旅的结束。
2017年,江先生参加了一个名为“生命尽头之旅”的特别项目,陪伴那些濒临死亡的人们。江先生理解并同情那些站在生死边缘的人所承受的身体痛苦、精神折磨和他们的愿望。
这名男子表示,参加“亡灵之旅”让他对人生和人性有了不少感悟。尤其让他了解到越南目前器官捐赠短缺的现状。数十万人正在等待心脏、肾脏、肝脏、角膜等器官移植手术……而器官捐赠者的数量却少之又少。
从那时起,登记捐献器官的想法就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后来有一天,江先生在清化遇到了一位20多岁的农村女孩。女孩身患癌症,想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为了做出这个仁慈的决定,女孩不得不多次说服家人,克服村民的“留尸”观念和邻居们的批评。最终,女孩在家人捐献器官的愿望得以实现后安然离世。这个小女孩给了江先生很大的启发。
每当像清化那位小女孩一样,讲述濒死者的故事后,江先生就把这份“火炬”“传递给”他的两个女儿。渐渐地,他充满人性的故事成了他家家户户每日必吃的“佳肴”。后来有一天,他全家决定在去世后捐献器官。
““起初,我家里没有人有器官捐赠的想法,可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想法。然而,陌生人的旅行和故事激励了全家人。”江先生说。
回忆起带着全家去登记器官和组织捐献的那一天,江先生说,家里唯一一个心事重重的人就是麦安。填写器官捐献登记表的那一刻,让这个11岁的女孩直面死亡。
器官捐献登记表中有 10 个不同的框,其中三个人家人把骨头、骨髓、皮肤、肾脏、肝脏、角膜……捐献的方框都勾选了一遍,麦安又勾选了肾脏、胰腺、肝脏、骨头……然后在心脏的方框前停了下来,犹豫了许久。过了一会儿,女孩终于勾选了心形框,并将登记表交给了中心工作人员。
“坐在申请表前的那一刻,正是一个人最直接、最赤裸地面对死亡的时刻之一。一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涌上心头。“安的心脏一度停止跳动,犹豫不决,但我尊重她的感受,她最终同意捐献,”江先生回忆道。
手里拿着器官捐献登记卡,这个11岁的女孩唯一的抱怨就是她的证件照片不好看。她想换一张漂亮一点的。17岁的麦驰分享道:“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很开心。”
婴儿麦安填写遗体捐献器官和组织的登记表。图片:HG |
江先生说,根据根据法律规定,家属有权捐献死者的组织和器官。他和他的妻子也签了名。在两名孩子的器官捐献登记表上确认。
“我鼓励并带我的孙子去登记器官捐赠,作为一项公民教育活动,让他了解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后来我18岁了“他年纪大了,而且有公民身份。如果他想改变主意,那是他的权利,谁也无法干涉。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理解我,体谅我。” 江先生说道。
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协调中心副主任阮黄福先生对江先生家人的高尚行为和举动表示感谢。这是全国首例完整家庭(含4名成员)在逝世或脑死亡后登记捐献器官的案例。麦安并不是该中心第一个登记为器官捐献者的18岁以下人士,但她是与家人一起登记为器官捐献者的最年轻的女孩。
邓黄江先生拥有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信息技术硕士学位和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发展经济学博士学位。江先生在越南社会和经济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他的专业领域包括转型经济、治理与透明度以及技术的文化层面。
自 2008 年起,江先生一直担任非政府组织社区支持与发展研究中心 (CECODES) 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