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义安省一户家庭饲养水貂和蟋蟀出售,年收入达数亿越南盾
在芒光山区森林深处,博村的一对泰国夫妇开创了一种综合经济模式,从饲养水貂和蟋蟀出售,到种植作物、饲养家禽,不惧挑战,逐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光乡博村的魏氏兰女士(1978年生)和林文焕先生(1977年生)一家在村里算是小康家庭。鲜为人知的是,为了拥有这样的基础,这对泰国夫妇经历了一段坚持不懈的旅程,他们从一些在高地地区并非人人都敢想敢做的大胆新想法出发,构建了一套全面的经济模式。
2018年,当该地区许多家庭仍在努力维持小规模养殖模式时,林女士的家人决定尝试饲养麝香猫和水貂——这些动物需要严格的护理技术,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起初,他们投资了几对种貂,边学边练。到现在,家里的水貂群稳定维持在30只左右,每年都会出售一批种貂和商品貂。
养貂是养殖中最难的部分。母貂必须单独饲养,小貂则必须像婴儿一样混奶喂养。养貂不仅在养殖技术上难度很大,在法律文件方面也非常严格。需要进行全面登记,每对繁殖的貂都必须有出生证明,如果它们死亡,还必须出具死亡证明。

种貂必须单独饲养,每只都必须受到严密监控。如果发生疫情,必须立即报告当地政府进行检查和治疗。绝对禁止将种貂出售到外面。饲养家庭也必须持有完整的饲养许可证。但作为回报,种貂的经济价值非常高,每对种貂售价为1400万至1500万越南盾,而商业貂的售价稳定在每公斤110万越南盾。Lam女士分享道。
由于对种畜和饲料(青香蕉、鱼、半孵化鸭蛋)采取了完全主动的态度,投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由于果子狸是许多贸易商追捧的产品,产品产量也很稳定。

林女士一家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从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继续开辟新的方向。他们的大儿子在南方省份的一家砖厂工作时,发现商业化蟋蟀养殖模式相当有效,于是回家建议父母也尝试一下。
起初,由于缺乏经验,饲养蟋蟀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全家已发展到14箱蟋蟀,每箱35公斤,每年收获6批。蟋蟀按季节出售,主要作物价格在11万至12万越南盾/公斤之间,为家庭带来了稳定而稳定的收入。

“蟋蟀吃的都是荸荠、青香蕉、米糠,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种植加工的,既省成本,又能保证无病。养蟋蟀比养黄鼠狼容易,但每天还是需要精心照料。” 胡先生说。从养荸荠到养蟋蟀,他们家每年通过向观赏鸟和家禽饲养户出售荸荠种子,能赚到几千万越南盾。
除了黄鼠狼和蟋蟀,林女士家还饲养猪、鸡、鸭,并种植了100多棵槟榔树和青芭蕉树,房屋周围还点缀着果树。这种封闭的模式有助于充分利用副产品作为动物饲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成本,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并灵活应对市场波动。

秉持着“跟别人一样,就不可能致富”的理念,林女士和桓先生始终积极探索新模式,敢于尝试博村人从未想过的路子。正是这种活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如今拥有了宽阔的房产,每年稳定地收入数亿越南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