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光的锦缎梦正在复苏
从闪闪发光的金色蚕茧到色彩斑斓的锦缎,泰国义安省芒光乡的泰国人民正在默默地“编织”着繁荣可持续生活的梦想。
近年来,蒙村和蒙村沿广江的肥沃土地逐渐被绿树成荫的桑树林所覆盖。桑树种植和蚕桑养殖的恢复,不仅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稳定的生计,也为义安省西部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们利用河流溪流沿岸湿度适宜的土地种植桑树,为蚕提供充足的食物。蒙村1号村的养蚕户郎氏松女士分享道:“桑树非常适合潮湿的土壤,只要施肥得当,就能全年长出桑叶。本地有桑树来源,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让我提前喂养蚕,不必担心天气变化无常时桑叶短缺的问题。”
得益于相对稳定的气候,芒光地区的蚕生长良好,为优质蚕茧的产出提供了充足的来源。与此同时,泰国妇女的传统织布技艺也逐渐复兴;织梭的声响不时回荡在每间吊脚楼里,与山林间的宁静祥和交相辉映。每一块布料,每一条Piêu围巾,都是世代相传的智慧、勤劳和文化自豪感的结晶。过去,人们主要养蚕出售蚕茧,而现在,他们大胆地投资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种植桑树、养蚕、缫丝、织布,从而提升了产品价值,也增加了收入。

此前,由于年轻一代认为养蚕辛苦且收入微薄,对养蚕业不感兴趣,导致该行业一度衰落。为了保护这一传统行业,2023年,锦慕乡(现芒光乡)实施了“2023-2025年锦慕乡养蚕业发展项目,展望2030年”,该项目也成为当地“技能人才大规模动员”的典范。
从最初的10户人家,到现在,整个公社已有20多户人家养蚕,桑树种植面积超过4公顷。到2024年,蚕茧产量将达到约2吨,许多家庭每年可获得2000万至5000万越南盾的收入,这将有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稳定性。

织锦不仅能创造收入,还能保护泰国文化认同。裙子和围巾上的每一种图案和织法都蕴含着我们祖先的记忆和当地文化的精髓。
芒光乡妇女联合会主席郎氏香女士表示:“我们组织村民到其他地区学习养蚕模式,掌握选种、防疫和养蚕技术。同时,我们希望推广这种模式,既能保护养蚕业,又能增加妇女的收入。”
由于生产工艺精湛,芒光丝绸产品已在许多高原市场和OCOP展会上亮相。围巾售价80万至90万越南盾,裙子售价100万至120万越南盾,深受游客喜爱。许多来到芒光的游客也希望体验采桑叶、喂蚕、纺丝、织布等活动,这为发展与手工艺村相关的社区旅游开辟了新的方向。

尽管养蚕和织锦业有所复苏,但人们仍然面临诸多困难。规模小、缺乏投资资金、高脚屋养蚕环境易受温湿度影响,产品仍主要在当地消费,缺乏强势品牌。
芒光乡经济局局长罗文松先生表示,该乡期待获得更多优惠贷款,用于投资建设半永久性蚕舍,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他还强调,推广和对接市场是关键因素;该乡已提议建设一个与社区旅游相结合的丝绸和锦缎产品展示厅,以打造品牌并扩大产品产量。
芒光乡面积超过340平方公里,人口近1.8万,主要为泰族和科木族,具有发展成为桑木集中产区的巨大潜力。如果对该行业进行合理投资,桑木和锦缎完全可以成为当地的核心产业,为乡的可持续脱贫计划做出贡献。

近日,越南文化、体育和旅游部将义安省泰族人的锦缎织造工艺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芒光乡人民的骄傲,也激励着当地人民继续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从金色的织布机到木地板上织布机的嗡嗡声,芒光乡的泰族人民正辛勤地编织着未来。当传统得以复兴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时,不仅丰富了村庄的生活,也让义安省的山林间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