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贤教授——荣市杰出人物
(Baonghean.vn)- 阮贤教授(1907-1997)曾自称是一位“爱国、民主、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投身革命,是出于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以及对胡志明主席的敬重和信任。
1. 阮贤教授于1907年7月27日出生于越南荣市安长乡忠美村(现为洪山坊)一个有着悠久儒家传统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均考中进士,后参与了贤王运动和文坛运动。

阮贤幼年在村里学习汉字。10岁时,他在法越小学就读。1921年至1924年,他在荣国立学校就读,毕业后前往河内,就读于班湖中学(又称宝井中学)。1926年,他因参加悼念潘周桢的活动而被学校开除,并被禁止参加地方中学毕业会考。他决心自学,并于1928年在阿尔伯特·萨罗中学通过了西方中学毕业会考。
1928年,阮贤、阮文定、黄春汉、陈文体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优异的成绩,在义安省省长范辽和法官阮克念的帮助下,获得如西学会的奖学金,前往越南中部和法国留学。
在法国,他先就读于图卢兹实用机电工程学院,后转攻基础科学,主要研究数学。四年后,他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并完成了硕士论文答辩,为硕士考试做准备,原本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由于家庭困难,他于1932年回国。“秉持着自由知识分子的倾向,我也选择在私立学校任教”(回忆录)。他同时在升龙、嘉龙和鸿邦学校任教。自1935年起,他在保井学校任教。
1937年,他被调任为气象工程师。他是第一位被招募到印度支那气象部门的越南人。1938年至1941年,他在西贡气象站工作。1941年,他被任命为富莲(建安-海防)印度支那天文台台长。在此期间,他参与并担任建安省民族语言宣传协会主席。
1942年,他与黄春汉先生、邓福通先生、阮维清先生、阮丁秋先生共同创办了该报。科学他担任主编。该报的宗旨是“广泛传播越南语科学知识,为国家未来的教育做好准备”。
日法政变后,政治局势复杂紧张。他一心一意追求科学,不加入任何政党,不投靠任何派系,也没有参加陈仲金政府。1945年8月17日,他参加了声援越盟的示威游行;8月19日,他又劝告北方皇家专员阮春秋命令士兵放下武器投降。1945年8月22日,他与阮文玄、阮如昆嵩、胡友祥等一起向顺化发出电报,要求保大国王退位,将政府权力移交给越盟。
临时革命政府成立后,他拒绝了担任交通和公共工程部长的邀请,并推荐了邓福统、陈登科等知识分子。后来,出于对胡志明主席的敬重,他接受了北方人民委员会(后改为行政委员会)主席兼越南气象局局长的职务。接到任命后,他和北方人民委员会立即着手接管旧政府,在从省到公社的各级行政委员会中建立行政委员会,并紧急解决紧急问题。他成功地指导了北方13个省在1945年8月大洪水中溃决的堤坝的修复工作。
抗法战争爆发后,他前往越北抗战区。他自愿调入教育部,为越南高等教育建设贡献力量。1947年,他开设了高等数学函授课程。后来,他担任越北中央校区基础科学与高等师范学院董事会教授,后暂时撤离至中国南宁。在越北,他编写了两本教科书:普通数学和纯力学这两本书后来在《基础科学》和《高级教育学》中被教授。
抗法战争结束后,阮贤返回河内,紧急恢复、建设并发展了北方乃至抗美战争胜利后全国的水文气象事业。他被认为是越南水文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他著述颇丰,撰写了多部气象学方面的科学著作,其中包括:越南北部气候特征,越南北部气候图集…
他是与其他国家在气象领域建立合作关系的人;他提议并被接受于1957年在越南组织国际地球物理年,并担任越南委员会主席。阮贤教授还为越南历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和越南科学技术传播协会第一任主席。在科学传播方面,他秉承《科学》报的精神,积极倡导科学,并担任该报第一任主席。科学与生活(1956年)。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是社会党创始人之一,并于1946年担任社会党副秘书长,自1956年起担任秘书长直至该党解散(1988年)。他曾任第一至第八届国会代表、第二至第七届国会副主席,以及救济部长(1957年)。
阮贤是一位值得信赖和尊敬的胡志明主席,他是一位导师和科学家,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尽管他和同辈知识分子有时难免会遭遇狭隘和肤浅的偏见,但他始终秉持爱国主义理想,热爱人民,尊重人民,追求进步。

1957年,在土地改革失误后,国会投票表决对政府表示信任,并委托他主持会议,这绝非偶然。在他的领导下,政府得以继续运转。他克服了种种障碍和复杂情绪,着眼于大局,着眼于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并积极行动。他并非没有批评和建议政府的错误和不足,而是他始终以一位伟大知识分子的品格和品质,明智行事。
作为社会党领导人,阮宪始终致力于团结知识分子,鼓励他们在共产党领导下投身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事业。同时,他也及时向党和国家提出了知识分子政策。自1956年以来,他在《都国报》第44、45、46期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题为《关于对知识分子的具体政策》、《关于知识分子待遇问题》、《关于知识分子精神待遇问题》。
他写道:“要调动和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就必须妥善安排和使用我们的兄弟姐妹。而要妥善安排和使用他们,就必须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角色和作用,必须破除一些主管官员的狭隘主观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如果我们看不起他们,不信任他们,不了解他们的优点,又怎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呢?”
2.翻阅他逝世前两年,即1995年所写的回忆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祖国、对族人、对朋友怀有深厚而深厚的爱。“我为我的祖国感到无比自豪,它充满了精髓和传统,也深深地感谢义安省,它间接或直接地赋予了我一些深刻的影响和性格特质。”
离乡近70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家乡、村庄和荣市。“在我年轻的时候,荣市在我眼里还是半城半乡,有一些法国的办事处和军营,也保留着一些封建遗迹。街道两旁有很多用竹子搭成的小茅屋,小店铺鳞次栉比。居民大多是劳工和经商的中国人,也有一些北方人来这里当公务员、办事员、站长,或者做些手工艺品、修表、裁缝……”
我的村庄有个很美的名字,清水(Thanh Thuy),也许是因为一条运河从这里流过,并与芽黎运河(Nha Le)汇合,最终汇入清化(Thanh Hoa)。我经常通过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回忆我的家乡。在我家附近,南边有一座建在城里最高山上的三托寺(Tam Toa)。这座寺庙供奉着一位在战争中受伤坠马的陈朝将军……
有兴趣了解荣的人,如果读过他的回忆录,一定会了解更多。“我村有个荣市场。它以前是安长乡的私人市场……市场位于古仙河畔,船只熙熙攘攘。市场从杭忠乡的拐角一直延伸到翁家。从熙熙攘攘的庆街,有一条路直通市场大门。市场里一排店铺,分成几个区域,出售各种各样的商品……”
在他的回忆录《荣和颜长》中,他的花园、他的家人和邻居,荣市的风俗习惯被细致入微地展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这些细节,这些故事,只有那些曾经参与并真心爱过的人,在90岁高龄时才能铭记并书写。“小时候,我常常在集市里流连忘返,梦想着品尝来自森林和大海的美味佳肴和奇异的事物。春节集市那天,父亲带我去集市买了香料、沉香、蜂蜡,然后带回来,教我制作香棒和香圈,在春节期间点上香……”

对祖国的热爱是他继续求学、努力成为真正知识分子的动力。“远离家乡,我依然铭记祖先、邻居和亲人的功德。我去顺化参加小学毕业考试的那天,许多贫富不均的家庭都慷慨解囊,资助我支付考试费用。当全村人都为我的学业成就感到欣喜和期待时,我倍感鼓舞,想要为国家做些贡献……我始终铭记,要努力传承义安儒家、民族文人的优良传统。”
故土与祖先,始终是他牵挂的牵挂。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他仍拄着拐杖回到故乡,叮嘱子孙重建教堂,方可安然入睡。临终前不久,他又回到教堂,匍匐在祖先面前,痛哭流涕。泪水,只为一位勇敢的知识分子的故土与祖先。
他是“一位热爱民主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一位为科学和祖国奉献一生的现代学者。荣市人民、义安人民都以他为荣市杰出人物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