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佩的极限
欣赏一个人并没有错,但这种欣赏必须有个限度——理智的限度。当我们盲目地维护某人时,我们无意中模糊了法律的界限,将正义变成了可以用“善意”来谈判的东西。
近日,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多位名人因涉嫌违法行为而受到起诉和调查的消息。一位曾以大规模慈善旅行、援助灾区民众而闻名的女商人,如今却因严重的会计违规和逃税(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亿越南盾)而面临起诉;一位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其光鲜亮丽生活与慈善活动相结合的网红,也面临着生产和销售假冒食品的指控,其减肥产品中含有对健康有害的违禁成分。消息一经公布,社交网络上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表示同情,有人为其辩护,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予以谴责。
人群的反应说明了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情感可以压倒理性的时代,钦佩有时可能只是爱与盲目之间的一条细线。

在社交媒体上,一段感人的视频、一句温暖的话语或一次善举就能将一个人变成“偶像”。他们受到尊敬、赞扬和信任。这是一种常见的群体心理现象,即光环效应,美好的善举掩盖了所有缺点。
我们很容易被那些光鲜亮丽的画面所迷惑:捐款的直播、运送救援物资的卡车,或是人们热情洋溢地分享生活点滴。此时,钦佩之情不再纯粹,而是变成了一层保护壳,让我们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然后,当这些人卷入法律纠纷时,这份信任便会崩塌,最终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全力维护,要么彻底背弃。
人群记忆短暂,情绪却十分强烈。当我们恋爱时,往往会将对方理想化,塑造一个完美无瑕的形象;而当我们失望时,则容易走向极端,否定自己曾经拥有的所有价值观。这样的反应不仅会让我们精疲力竭,还会损害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正义、理性与正确的信仰。

欣赏他人无可厚非,但必须有所节制——保持清醒的头脑。当我们盲目维护时,无意间模糊了法律的界限,将正义变成了可以用“善意”来交换的东西。这类案例提醒我们,真正的善举值得尊重,但绝不能成为不法行为的挡箭牌。信任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价值观和法律体系之上,而非建立在充满变数的个人之上。正义是维护社会信任的基石,它确保真正的贡献得到认可,错误得到纠正。
钦佩是人之常情,它反映了我们渴望信仰、渴望爱、渴望在生活中寻找榜样的需求;但钦佩并不意味着盲目。我们可以钦佩那些行善之人,但不能因此否认他们可能犯下的错误;正如我们可以同情他们的过错,但不能用爱来取代法律的审判。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反对正义。因为如果正义得不到尊重,即使是正直的人也会失去对正义的信念。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继续盲目地欣赏他人,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消费者会因为“卖家的善意”而信任并购买商品,结果却收到劣质产品;真正的慈善活动也会因为掺杂了个人利益而受到质疑。这将导致整个社会信任的丧失。我们不应背弃善意,而应明智地欣赏他人。在正确的方向上信任他人,将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让正义不受情感左右。
必须正确认识到,法律只讲真理,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适度的崇拜,才能维护社会的理智。当偶像倒下时,不应妄加评判或掩盖,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警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重要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让每个人反思自身。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固然美好,但一个在理性框架内表达爱的社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