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胜教授——追寻胡伯伯的足迹
“职业选择人,这就像我人生的宿命。从科研之路,到接近、学习、研究人,胡志明和越南共产党的思想之路,是一条越走越漫长的道路……”(马光胜教授)。在这条道路上,他展现了一位历史学家的气概、才华和诚实,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实践价值和当代价值的作品。

乐轩/技术:洪台• 2025年9月19日

马光胜教授的家乡在琼梅坊,一个充满诗意的海滨地区,与义安省最神圣的寺庙——孔庙(Con temple)息息相关。他那一代人出生于朝鲜半岛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时朝鲜正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毁灭性战争。当时,高中的成绩是10/10,而不是像现在这样12/12。教室是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的,战争时期,他们就借用别人的房子来学习。为了躲避炮弹,教室有时一半浸在水中,一半露出水面。一下雨,水就漫过了半个教室。那时,学生们不得不趟过水才能坐在课桌前学习。教室里唯一露出水面的,只有黑板和老师的座位。有一次,数学老师叫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做作业。他趟过水,不幸摔倒,浑身湿透。全班同学都笑了,老师也跳下去扶他,他的衣服也沾满了泥。之后几次,水漫进教室,老师就再也没有叫过任何人了。”(《选择职业——选择职业》,马光胜教授)


高中毕业后,他被学校选中出国留学。体检地点在杜良县,离家近百公里。借自行车都不容易,去那里更是难上加难。他一到学校就赶去体检,结果因为身体不好被拒签了。
这也是缘分,1970年10月中旬,年轻人马光胜收到了普通大学的入学通知。他独自整理了简单的行李,前往首都。他第一次从杭古站步行到保和,也第一次看到还剑湖、旭桥、玉山寺和龟塔。一切对他来说都很陌生。就这样,他来到了黎圣宗街16号,办理入学手续。
河内入秋,微凉的微风,夹杂着一丝浓郁的奶香味,让他的脚步轻盈起来。他正式成为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第15期的学生,开启了新的学习旅程。

战争期间,学校被疏散到许多地方,从清威县、河西市巴维县到河北省安风县……虽然生活艰苦,物质匮乏,但那一年的历史系学生却有机会跟随国家历史的四大支柱——丁春林老师、潘辉黎老师、河文陈老师、陈国旺老师,以及许多敬业的讲师们学习,他们点燃了学生的热情、斗志和人道高尚的生活方式。学校被疏散后,学生们与当地居民一起住在乡下,上课的时间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光胜先生意识到这是一段极其宝贵的时光。伟大的老师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那一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经过五年刻苦学习,马光胜被分配到中央党史研究部工作,在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研究小组工作。他开始参与研究和编纂党史,例如:1930年至1945年、1945年至1954年的党史文献;关于胡志明和其他党的领导人的生平、事业和思想的研究著作……

1982年10月,他受所在单位派往保加利亚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这是他研究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为他后来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历史学教授奠定了基础。
巧的是,他去做研究的那天,也正是十月,从机场到学校的道路两旁,一排排玫瑰花仿佛无边无际,闪耀着巴尔干地区诗意的秋日阳光。当时,国家尚且艰难,出国留学意味着沉重的压力。他要学习、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他要省吃俭用,买些东西寄回家,帮助饥荒中的家人。这两件事都同样艰巨。有时,他甚至觉得自己很难克服。

他在保加利亚留学期间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就是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始终尊重真理,清晰地讲述真理,并记录真理。他始终秉持着这一原则,开展自己的工作和项目。



作为一名历史系学生,人民教师河文坦教授从学生时代起就教导学生:“认识真相不易,敢于说出真相往往更难。要书写历史,必须懂得历史方法,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他还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到了很多教训。《春秋》中记载:“太史巴、太史仲、太史佗三兄弟,因为敢于写真,相继被斩首。”齐国大将崔杼被杀。国王”,但拒绝按照 Thôi Trữ 的命令写信,因为“仙王因重病去世。”。当四弟桂氏入朝接替兄长担任史官时,这位兄长仍然写道:“冥王崔杼,夏五月,“。
历史学家 Quy 向 Thôi Trữ 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声明,以便后代在实践历史时必须思考这一不变的原则:“他可以杀死历史学家,但他无法杀死真相。真实的“。
然而,要正确清晰地写出真相并非易事。他毕生都在追寻真相。在4.0时代,人们拥有众多信息渠道,获取真相似乎更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人认为:依靠社会学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很准确,但马光胜教授自己也看到了这种调查的不准确性。“历史学家应该相信什么数字?写历史不能避免描述事件和数字。但哪些事件和数字能说明事实?如果描述不好,就会陷入“描述主义”,有些人用法语说是anecdotisme。我看到在写历史的时候,有些人迷信研究对象给出的数字。如果你迷信对象给出的数字,就很容易把对象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非常主观,并不真实。
事实上,如果我们这样做,历史学家就从描述主义走向了主观性和偏见,很多人用法语术语来形容这种现象,称之为“固定主义”。(马光胜教授,《历史是种族的神圣灵魂,民族的智慧》,《越南教育电子杂志》,2015年11月29日)


麦光胜教授认为,我们不能依赖书面报告,只有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和研究,才能找到真相。这条道路并非总是平坦顺畅。有时,我们需要默默地、坚持不懈地追寻,有时甚至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找到一个确切的数字和事件的真相。历史是流动的,反映着生活的客观规律。只有正确、真实地反映生活,历史才能反映时代精神,为今天和明天提供实践经验。作为一名真正的历史学家,麦光胜教授毕生致力于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他的声音客观可信,源于对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深刻理解,并致力于解决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问题。

经过50年的研究,马光胜教授专注于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越南共产党史、越南共产党建设和胡志明思想。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马光胜教授的著作全面真实地展现了越南现代史的图景。他的文笔朴实无华,无论是研究人员、学生,还是渴望学习的老年人,都能轻松理解他想要传达的内容。

迄今为止,马光胜教授已出版162本著作,既有以他本人名义撰写的,也有与同事合著的。他以自己的视角,写下的每一页都凝聚着他内心的担忧,以及对书本和现实资料的辛勤研究……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科研道路上的印记。这条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充满荆棘,需要毅力和热情。对他来说,科研人员最终也是人民的公仆,服务于人民,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繁荣。
他在党建和党史方面的著作系统、全面、有针对性,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特别是政治家和研究人员的宝贵文献。此外,马光胜教授对胡志明的生平和思想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宏大而引人入胜的课题。

《胡志明——生命之人》一如既往地以低语亲切的叙事风格,将义安省的一个村庄,乃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宏大历史背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书中,许多新的细节,例如胡伯伯在1930年至1941年间的革命活动,都通过可靠资料得以阐释。史家的笔触,时而饱含深情,时而饱含对胡伯伯的深切思念……,与各地人民对胡伯伯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胡志明——生命之人》这部耗时5年、收集文献10年的作品,是马光胜教授最钟爱的作品之一。

马光胜教授说,他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见过胡伯伯。但理解胡志明并非必须身处事件现场。本书以胡志明本人留下的文献以及国内外资料为基础,以非神化的视角,带领读者逐页解读,从最平凡的言行中了解胡志明的高尚人生……本书全面刻画了一位道德革命家的形象,展现了这位伟人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由此,本书指出了执政党的伟大教训,以及按照胡志明的观点和思想,越南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义安文化的根源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谦逊却深刻,朴实却坚定,对需要探究的问题一丝不苟。或许,如果没有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没有一颗为理想奉献的渴望,教授就不会如此苦苦挣扎。即使教授已在河内生活了五十多年,他的身上仍浮现出一位义安学者的形象。即使他已离乡背井半个多世纪,他依然渴望探究事件的真相,依然真诚坦率地与人交谈,依然热爱家乡的馈赠:义安咖啡。

拥有50年研究经验的马光胜教授,同时也是胡志明国家学院的讲师。他认为,研究是讲座的根本,没有深入的研究就不会有好的讲座。如同蜜蜂辛勤酿蜜一样,他一生默默地汲取知识,并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理论讲座和宝贵的科研成果不断传播。迄今为止,他已成功指导12篇博士论文、19篇硕士论文,主持20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近600篇论文……
麦光胜教授一生致力于研究胡伯伯和胡志明思想,从他的言行举止、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中汲取养分。对他来说,向胡伯伯学习并不难……我们每天都努力做好事,多做善事,多做有意义的事,这也是学习和效仿胡伯伯道德榜样的一种方式,为了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