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信仰
(Baonghean.vn)- 医疗保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任何影响,无论是无意或有意的言语,还是一个考虑不周的行为,都可能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甚至是一个人的一生。
习惯上,每年2月27日越南医生节之际,我常常会抽出一些私人时间,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职业道路。今年,从医疗检查和治疗实践来看,我有一些担忧。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当有人发布某种疾病的信息,搜索信誉良好的就诊地址时,我们很容易看到“相信我”、“我家人吃了这个药完全好了”、“抽烟没问题,试试看”……然后我们听说这个山区有个“医生”治病厉害,那个沿海地区有个“隐士”医术高明……甚至有人保证这个“医生”或者那个“女人”能完全治好,看病的人爆满,如果治不好就退款或者免费治疗!
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些分享体现了人们的关切,希望患者能够找到合适的医生和合适的药物。然而,如果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担忧的地方:这些患者自身对自身身体的责任;那些在没有向亲属和周围社区核实有效性的情况下就分享“医生”地址的人的责任。
![]() |
陈国庆医生正在为病人检查并进行咨询。图片来源:NVCC |
我们怎么敢仅仅因为“听说过”就去找传统治疗师和巫医——这些人可能根本没有行医执照?我们怎么敢尝试药物?如果开药的人甚至可能连一天的正规医学培训都没有,我们怎么知道药里有什么成分,以及它是否安全呢?我曾经看过一段病人家属提供的录像,当时她来我的诊所咨询背痛问题。录像里,一位女士(病人家属说她是西北地区一位著名的巫师)指着脊椎核磁共振成像仪,向病人解释他所受的伤。我震惊于这位巫师使用的“专业”语言,以及她对影像上基本解剖标志的无知,甚至连影像上的基本解剖标志都不知道!
在健康问题上,即使是一句好心话,也需要谨慎,因为它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和命运。那些天真地分享中医或草药医生地址的人,并不知道每个人的病情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病,病情的严重程度、阶段和体质都不同,因此治疗方法、治疗方案和预后也不会相同。我们怎么能仅凭熟人提供的几条信息就“判断”这种病和我们之前的病一模一样,然后指导和建议他们四处求医呢?
![]() |
陈国庆医生(最右)和他的同事正在为一名病人做手术。图片来源:NVCC |
我也非常担心,现实生活中,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信息中,很少看到有人建议患者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很多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人还会给出诸如“这病得带病一辈子”、“这病别做手术,会瘫痪”、“摘这片叶子,切那片果子……煮着喝几天就能好了”之类的建议……我个人认为,这些建议既缺乏文化素养,也缺乏责任感。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医生也不敢如此深入地指导或远程开药,更不敢如此肯定地“诊断病情”,更遑论那些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人了。说出这些话的人或许永远不会再理会,晚上在被窝里安然入睡,但它却会深深地困扰着患者,伴随着他们每晚不得不忍受的痛苦。我们只应在他人寻求建议或信息时才提供,并且我们自己在分享之前必须对这些信息有充分的理解。更何况这些信息关乎他人的健康和生命。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人们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依赖“巫医”治病;人们喜欢根据经验或他人的建议治病;害怕医院人多、排队时间长;害怕费用高昂;害怕医生“发现”严重疾病……),但无论原因如何,在21世纪,仍然有那么多无用且有害的建议,而不是建议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和思考的问题。国家越来越创新,人们的文化和知识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需要更多的理解、整洁和得体。
今年2月27日,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医道无边的故事。两年前,河内市胡西市的一位年轻人,因为背痛蔓延到双腿,带母亲去看医生。他行走困难,只能站几分钟,就得找个椅子坐下。经过仔细的检查和X光检查,我建议他做手术,并告诉他,这种病,几年前就应该开刀了。听到这话,他分享道:他之前看过另一位医生,那位医生说了一句至今萦绕在他心头的话:“你的病只需要吃药和做康复训练,不能做手术。你应该带着它过一辈子,不要再去看医生了。”
那位医生的一句话“钉住”了他多年的生命,即使疼痛难忍,他也没有再去其他地方寻求进一步治疗。这次,因为儿子说服了他,并给他看了我很多手术视频,他才暂时放下了之前的顾虑,再次接受了检查。那次检查后,我成功完成了手术,他的生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疼痛消失了,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我分享这个故事,并非为了贬低同事、抬高自身价值,而是为了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无论每个人的理解多么优秀,其价值都是有限的。” 因此,在每一次咨询或治疗中,当我们的能力不足以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时,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支持、联系并引导患者前往更专业的医疗机构,找到更优秀的同事。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了患者,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福祉。
就我个人而言,我拥有一个由神经内科、康复科、传统医学、心脏病科、儿科等不同专业领域优秀同事组成的人脉网络。每当遇到疑难病例,超出我的诊断或治疗能力的病例时,我总是主动联系,把病人介绍给比我更专业、更优秀的同事,希望病人“有病,要向对的地方祈祷”。只有这样,病人才能痊愈,而我作为一名医生,内心也总是感到安心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