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热闹的黄河鼓村
在一年中的最后几天,黄河鼓村的气氛更加热闹喧嚣,许多家庭日夜辛劳,以满足农历新年期间增加的需求,并为新年伊始的节日季提供服务。
位于义安省奠州县奠黄乡的黄河鼓村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其独特之处在于,这门手艺的秘密只在阮氏家族内部传承。

一个非常复杂的职业
阮廷吉先生虽然已年过54岁,却拥有超过40年的制鼓经验。他坦言:“我从小就帮父母做各种家务,耳濡目染地学习这门手艺。” 从事制鼓行业已超过半生,每当有人问起,他都会热情洋溢地讲述每一个步骤,甚至分享制作方法和一些秘诀。

要制作出音色优美、共鸣良好的鼓,所用的木材必须是树龄40年以上的菠萝蜜木。而且必须只使用芯材,这样鼓身才不会收缩变形,从而保持音色。有些作坊也会用边材来制作鼓,但售价非常低廉。
“过去,菠萝蜜木很容易买到,但现在我们必须批量订购和收集,因为它非常稀少,即使在山区也是如此。为了在演奏时发出响亮的声音,鼓面必须用至少3-4年的老水牛皮或牛皮制成,主要来自老挝牛和高地地区的牛,”阮廷吉先生说。

采购的牛皮经过清洗,完全不使用化学品,而是手工加工,切成薄片,拉伸在竹架上,在阳光下晾晒 2-3 天,然后在阴凉处放置 2-3 小时使其软化,再根据鼓面的尺寸和形状进行拉伸、削薄、测量和切割。
鼓手必须非常小心地完成这些步骤,以免影响鼓的共鸣。拉伸、调整、拾音以及鼓口的调整都必须正确无误,否则鼓声会发不出声音,甚至出现缺口。
其中,削鼓皮的阶段最为困难,需要确定每种鼓的良好音色和合适的音色,这就要求工匠有经验去感受鼓皮的薄厚。

黄河村的鼓类产品丰富多样,拥有十余种鼓,从大鼓、中鼓到小鼓,种类繁多,满足学校、寺庙、家庭、文化活动等各种需求,例如:潮鼓、舞鼓、乐鼓等等。
据工匠介绍,鼓身经百战,可以持续数百年而不破损,但鼓面通常只能使用 6-7 年就会被刺破,因此除了购买新鼓外,顾客通常还会将旧鼓送去修理。

目前,中型鼓的价格为300万越南盾/个,大型鼓上精雕细琢着龙、凤凰和鎏金图案,价格为700万越南盾/个,小型鼓的价格仅为几十万越南盾/个。然而,黄河鼓村的工匠们也制作过价值数亿越南盾的大型鼓。
卡特先生说:有一次,安里一家专门生产和销售木制品的公司订购了一个大木桶,放在公司厂房里,价格高达1.5亿越南盾。他不得不额外雇佣一些工人,花了4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努力保住工作
在奠皇县,制鼓已有数百年历史。过去,所有工序都由手工完成,工人们需要半个月才能制作出一个大鼓,小鼓则需要5到7天。自2005-2006年起,锯木机和刨床的引入大大缩短了工期,只需4到5天即可完成,制作过程也更加便捷。如今,大多数家庭都配备了锯木机和刨床,但为了制作出音质优良的鼓,一些工序仍然需要手工完成。

临近年末,鼓村越来越热闹。“从现在到一月底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期,春节和新年伊始的需求量都很大。”75岁的阮春奇先生说道。他的孩子们都没有继承这门手艺,都在外地工作,所以通常情况下,他和老爷爷每个月只能制作和出售七八个鼓。但从农历十一月开始,他不得不加快速度,制作几十个鼓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年事已高,他不得不请孙辈们帮忙搬运那些大鼓。
不仅是他家,其他从事同样工作的家庭也是如此。阮廷吉先生说,如果他平时一个月卖7-8桶,那么今年年底他一个月能卖14-15桶,从农历12月到正月15日,他一个月能卖20-30桶。

奠黄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何黄先生说:黄河鼓不仅在省内销售,还销往河静、广平、清化等南部省份,甚至远销老挝。鼎盛时期,村里有30多户人家从事这项手工艺,如今只剩下14户了。除了少数“季节性”制作的,以及一些发展不顺而放弃的,那些长期从事这项手工艺的人们仍然坚持,决心传承和发展这项传统技艺。

然而,由于古代不成文的“规矩”不把职业传给家族以外的人,制鼓这一职业也逐渐萎缩并最终消失,尤其是在当今的年轻人很少继承祖辈的传统职业,而是出国从事收入更高的其他职业的情况下。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他们不仅要勤奋,还要技艺精湛,并且真正热爱这门手艺。长辈们说,几代以前,有两个人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外地人,从那以后,家里就再也没有人能从事这门手艺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与其他行业不同,村里没有人会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外人,”阮春奇先生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