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布了高中新课程。
经过几次“会面”后,教育和培训部将于今天下午(12月27日)4点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新的普通教育课程的科目设置。
该方案草案于1月19日发布,征求意见和建议。
教育部推出的新通识教育课程的科目设置与现行课程相比将有诸多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在所有教育阶段都包含一项必修的教育活动:体验式活动。
![]() |
| 2019年全国高中毕业考试将不再棘手。 |
新课程下的科目将分为两类:必修科目、活动和选修课。
具体来说,小学阶段必修科目包括:越南语、数学、外语1、生活方式教育、伦理学、自然与社会、历史与地理、科学、信息技术与技术、体育和艺术。选修科目为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1(一、二年级)。
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信息技术与技术。
中学阶段,必修科目:文学、数学、外语1、公民教育、自然科学、历史与地理、信息技术、技术、体育、艺术。选修科目:少数民族语言、外语2。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这门课在这个阶段成为必修课(此前是选修课)。此外,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这门课的加入,也将使教学组织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
高中阶段必修科目:文学、数学、外语1、体育、国防与安全教育。选修科目:根据社会科学组(包括经济与法律教育、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组(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与艺术组(包括技术、信息技术、艺术)。选修科目:少数民族语言、外语2。
因此,除了 5 门必修科目外,学生还必须从选定的科目组中选择至少 5 门其他科目。
在这个教育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如何组织学生的选修课程以确保达到既定目标。
根据教育培训部去年11月向第十四届国民议会提交的报告,本次普通教育课程将有所缩减。
例如,就时长而言,在即将到来的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 2,838 小时的课程(目前的课程为 2,353 小时)。
从课时增加的角度来看,“工作量减少”的原因在于:新课程为每天两节课(每周九节课),学生平均每节课学习1.8小时。而现有课程为每天一节课(每周五节课),学生平均每节课学习2.7小时。
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时间为 3,070 小时,比目前的课程减少了 54 小时。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时间为 2,284 小时;比目前的基础课程减少了 262 小时;比目前的 A 课程和 C 课程减少了 315 小时。
此前,教育培训部于2017年7月发布了一项综合性通识教育计划。该计划列出了高中生需要具备的5项品质和10项能力。这5项品质是: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勤奋、诚实和责任感。这10项能力包括:自主学习、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和创造力、语言技能、数学技能、科学技能、技术技能、信息技术技能、审美技能和体育技能。
已颁布的学科大纲将成为作者团体编写教科书的法律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