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期间践行真善美价值观

明权 DNUM_ACZADZCACE 11:07

(Baonghean.vn)——值此2024年甲申春节佳节之际,越南义安报业集团有限公司采访了民俗文化研究者、河内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文学院前讲师阮雄伟。

光伏:先生,全国各地正迎来2024年甲申春节的高峰,各种活动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许多与节日相关的寺庙和佛塔,通常会举行焚烧纸钱、祈福消灾等活动,这些活动在节日期间尤其受欢迎。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些活动在越南人民宗教生活中的起源?

研究员 Nguyen Hung Vi:关于烧纸的习俗,我想分析清楚它的定义以及信仰。汉越语中的“纸”是“ma hoang”,其中“ma”是祭拜土地神、祭拜冥界的意思。它包含在“te ma”中,解释为:古时将士出征,在当地设坛祭拜土地神,称为“te ma”。后来,“ma”一词被分离出来,但仍然保留着祭拜冥界的含义。

bna-nha-nghien-cuu-nguyen-hung-vi-anh-nvcc-427.jpg
民俗研究员阮红薇。照片:NVCC

“hoang”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印有钱币图案的纸,用于供奉,或用金箔烫金的纸”。“Ma”在某些地区发音为“ma”,而“hoang”发音为“vang”(“hoang”意为黄色,也发音为“vang”)。因此,“vang纸”指的是印有或烫金钱币图案的纸,用于向冥界供奉。许多不查字典的人会误以为“ma”是马,“vang”是金条。

从信仰角度来看,古人认为死亡意味着去往另一个世界,因此会将死者的工具和武器埋葬。渐渐地,人们觉得这太浪费,导致盗墓现象频发,于是人们伪造了一些名为“冥器”(“冥”指黑暗、阴间,“契”指工具)的陪葬品。汉代造纸术普及,人们用纸代替“冥器”,焚烧亡灵。

因此,在还愿纸的出现过程中,既有信仰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但却富有象征意义,是祭祀亡灵仪式中一种祈求安息的方式。后来,道教的道士将其发展成一种仪式,并在东方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习俗。

向星星献祭以避开厄运的习俗源于这样的信念:每年,一个人会对应九颗主要星星(九颗星)中的一颗:太阳星、太安星、木德星、太白星、寿星、文汉星、水神星、癸巳星和罗侯星。

每个人的年龄对应着9颗星辰,其中罗睺和计都两颗星辰属于古印度占星学知识,其余7颗星辰在东方和西方占星学中均有出现。

他们会根据这九颗星辰,结合男女的星盘来判断。其中有三颗吉星:太阴星、太阳星、木德星(月亮、太阳和木星),其余六颗凶星——对健康、财运、命运有害,最凶的是太阴星(金星)。任何人遇到凶星,都必须举行祭祀仪式,以驱除生活中的灾祸。这是道教、佛教、儒教和民间信仰的融合。

民俗研究者阮雄伟,1955年出生于越南兴庆乡(现为兴清乡,简称“雄阮”),现居河内。1977年毕业于河内国家大学语言文学系,1978年起在语言文学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直至2016年退休。

他专攻中世纪文学、民间文学、民间文化、越南文化和语言,是越南民间文化领域的顶尖专家之一,在该领域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千篇文章。

光伏:据了解,近年来,在春节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宗教活动的实践被扭曲,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您能否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研究员 Nguyen Hung Vi答:在现今的节日里,烧纸、祈福、算命等活动都属于迷信活动,属于负面信仰。

比如,越南烧纸的习俗,已经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良善目的,变得过度。过去,祖先教导我们“心诚则灵,礼轻则行”,烧纸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缅怀祖先,祈求祖先来世平安,祈祷的同时,也让祖先知道子孙后代安居乐业。但如今,良善的初衷却被迷信所取代,人们认为烧得越多越有福气,争相烧纸,“鸡鸣犬吠”,富贵人家和贫贱人家也纷纷效仿,导致社会普遍出现过度烧纸的现象,不仅扭曲了人们的认知,也影响了经济和环境。

至于祭祀星辰以求厄运的说法,将“好运与厄运”与每个人的年龄联系起来,是一种信仰偏见,缺乏真正的科学依据。当偏见成为一种信仰时,是否相信取决于每个人,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信仰。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个人都会祭祀星辰来求厄运。

bna-nguoi-dan-viet-so-cung-dang-sao-giai-han-tai-den-qua-son-626.jpg
人们写信祈求星辰,以驱除厄运。图片:Minh Quan

我举个例子,说明那些进行辟邪仪式的巫师和僧侣,即使没有基础知识,也仍然会为大家进行辟邪。有一次,我去北方的一座寺庙,恰逢“拉呼”星的辟邪仪式。一位著名的“大和尚”站出来开示:“大家知道什么是‘拉呼’吗?‘拉’是大声喊叫,“吼’是喉咙。当我们遇到像车祸这样的厄运时,该怎么办?用喉咙大声喊叫。就是这样……”。然后这位“大和尚”念诵了关于事故的八大恶咒,关于如何祛除厄运……

其实,罗睺罗并非星辰,而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但有其规律:月食和日食。古印度信仰将其视为星辰(罗睺罗,音译为“拉睺罗”,简称“拉睺罗”,意为遮蔽月亮和遮蔽太阳),并将其神话化为神祇(阿都拉)。佛教也将其纳入经论之中。

计都(梵语和巴利语为“ketu”)是一种彗星现象,而非像其他恒星那样的恒星。古印度文化将这种现象神话化。佛教徒创造了旗帜、锦旗、旗帜、旗子等图像。一块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的布或纸,最初印有一颗星星,上面系着从一种颜色到多种颜色的流苏(根据仪式的不同,星星会被另一个图像或字母代替,流苏则象征着彗星的尾巴)。他们用它来举行仪式,以驱除恶灵和魔鬼。

因此,中国道教修行的两个主要来源,以及印度佛教东传的部分仪式(规章制度),都被我们负面地吸收了。古代的天文知识被用来进行崇拜。主持仪式的人不懂,参加仪式的人也不懂,这就是迷信。

人们仍然会去寺庙和佛塔祈求好运,原因有很多。九星中有六星凶星,所以三分之二的迷信信徒会来参拜。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拜是神圣的,禁是好的”的心理问题。然而,其他国家的许多人不崇拜星象,也没有遭遇厄运,他们仍然文明发达。信仰取决于你是否相信,但盲目迷信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民俗研究员阮红薇

光伏:作为乂安省的本地人,您一定多次在乂安省的寺庙、佛塔以及早春节庆活动中了解和体验过春游的氛围。您能分享一些您对这些节日以及节日期间宗教活动的感受吗?

研究员 Nguyen Hung Vi:义安省以文化遗产众多而闻名,拥有密集的寺庙、佛塔和神社体系。基本上,每个村庄和乡镇都有文物,而且根据规模大小,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与文物相关的节日。

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和平恢复后,许多文物丢失,许多节日活动也被迫中断。义安省的节日复兴也比北部三角洲地区晚。

bna-du-khach-thap-phuong-chiem-bai-le-hoi-den-con-thi-xa-hoang-mai-nam-2024-9397.jpg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黄梅镇孔庙会上参拜。图片:Minh Quan

近年来,孔庙、强庙、磨洞、黄梅庙、清真庙、瓜山庙、白马庙等节日已恢复,与当地人民的文化和信仰相呼应。这些节日虽然恢复了,但由于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经济和信仰与北方不同,节日活动的丰富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迷信因素也尚未强烈爆发。

光伏:您认为,为了确保节日期间宗教活动的文明进行,政府、相关部门和民众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研究员 Nguyen Hung Vi:传统节日拥有一整套值得保护、弘扬和发展的宝贵价值体系,例如:对起源的启发、在吃果实时缅怀栽树的人、社区共识精神、综合表演活动(游行、仪式、表演、民歌、戏剧、装饰、展览、美食、交流、礼仪)、个人肯定的精神和被肯定和尊重的幸福需求、通过交流和接待客人来扩大社会关系、在辛苦工作后放松和娱乐、唤起对未来的渴望和期望、全民对艺术表演的享受……

den-van-1841.jpg
2024 年 Van Temple 节场景 - Cua Rao (Tuong Duong)。照片:Thanh Cuong。

然而,除了一些人将节日视为回归本源、回归真善美价值观的时刻之外,许多人也将其视为与神灵讨价还价、达成协议、谋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因此,有必要加强国家管理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节日组委会和文物管理部门的意识和责任感,以便根据总理第11/CD-TTg号批示的指示,及时处理和纠正节日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和扭曲现象。

2024年1月30日,政府总理颁发第11/CD-TTg号批示,关于确保2024年武夷山农历新年和春节期间宗教信仰活动文明、安全、节俭,其中要求防止迷信、歪曲和社会偏差活动,防止利用宗教活动谋取私利,防止在宗教信仰场所乱烧纸、许愿纸、造成浪费或摆放不当。

民众要信仰和践行正确的教义和法律,避免从众迷信。参加宗教节日活动,要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安全、安保、节约,遵循本民族的文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良好风俗习惯。

另一方面,精神遗产几乎没有所谓的“原汁原味”,而是在不断地流动和适应。因此,研究了解节日及其流动过程是前提,从中我们可以识别每个节日的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作为核心来传承,同时辨别哪些已不再适应现代人文精神。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和发展节日,使其更具吸引力,更具文化内涵。

光伏:感谢您接受这次采访!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节日期间践行真善美价值观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