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义安族不断上涨的洪水的经验
近年来,义安省的自然灾害和洪水频发,多次突发特大洪水,影响数千户家庭。然而,林江和昆江下游地区的居民并没有被动应对,而是逐渐形成了更加积极主动、系统有效应对洪水的意识和习惯,践行“与洪水共存”的理念。
积极改善住房条件并保护财产
碧浩乡富立村的陈海阳先生一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他家位于林河下游,每逢洪水上涨,经常遭受淹没,陈先生便投资在离地面约3米高的地方搭建了一个阁楼。阁楼的地板采用优质结实的木材制成,空间足够大,可以让全家人在雨季和洪水来临时暂时居住。

水位开始上涨时,所有家庭成员和重要物品都被转移到楼上,以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家里的牛也有位于地势较高处的专属牛棚,并且事先储备了稻草。
据碧浩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阮庆成先生介绍,由于地势低洼,当地每年都会遭受严重的洪水侵袭。得益于多年防洪经验,该乡超过80%的住户都提前在房屋中加盖了阁楼或高架。
此外,该公社还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修建了坚固的防洪避难所,为民众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庇护。许多村庄也动员社会资源购买机动船,以便在洪水期间运送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帮助民众在汛期到来时感到更加安心。

阮庆成先生说:“现在人们的意识大大增强了,从安排物品到确保用电安全,再到饲养牲畜,所有事情都做得非常有条不紊。”
不仅是碧浩乡,原新奇县昆河沿岸各乡镇,如新奇、新安、义行等,每逢雨季,洪水泛滥的景象都历历在目。昆河两岸成千上万的居民家家户户都饱受洪水侵袭,因此大多数家庭都会搭建架子或阁楼,用来存放家具、储存财物、稻米和玉米等,以防洪水泛滥。许多家庭还会加盖靠近屋顶的阁楼,以抵御特大洪水。

阮玉美先生一家住在新奇乡奠南村,他们是先行者之一。八年前,他花费7000万越南盾,用防水木材建造了一个4米高、40平方米宽的阁楼,并配有方便的楼梯。最近,昆河遭遇历史性洪水,河水上涨至3.8米深,淹没了房屋。阮玉美一家在阁楼里避难了好几天,食物和水都储备充足。“如果没有这个阁楼,我们全家就不得不搬到别处去了。”阮玉美先生说道。
谭基乡是昆河水位上涨时经常发生洪水的地区之一。雨季伊始,政府就与民众召开会议,评估了易发生山体滑坡和严重洪涝灾害的地区,并制定了应对方案。
新奇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黄廷山先生表示:“我们要求各村村长和家庭互助小组向村民宣传,将财产和牲畜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同时安排人员在易受灾地区24小时值守。正因如此,洪水迅速上涨时,大多数人才没有遭受重大损失。”

人们的自我防灾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会积极关注天气预报,准备沙袋、干柴、大米、干净的水、手电筒……足够3-4天的物资。一些家庭还会在高高的土堆上或浮动地板上搭建临时畜棚,以保护牲畜。
在林城乡(原雄原县),林江水位暴涨,暴雨过后水位迅速上涨,许多家庭都备有铝制小船,以便在必要时转移。“近年来洪水来袭时间不定,有时几个小时内洪水就能淹没房屋。我家总是会搭起高柜和床,储备3到5天的干粮和饮用水,以防被困。”一位居民说道。

在原清章县的各个乡镇,人们组建了“家庭互助安全小组”,每当上游来水时,都会定期通过电话或扩音器互相提醒。他们还会购买雨水储存装置、高炉灶,并储备食物。
洪水季节的社区力量
义安省防灾工作中最令人欣慰的是民众团结互助的精神。在谭奇、谭安、义行、碧浩等乡,青年团成员被分成小组,帮助疏散老人、儿童和孤寡老人到安全地带。洪水退去后,他们又帮忙清理淤泥、疏通下水道、打扫学校和医疗站,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做出了贡献。

许多地方也充分利用了基层沟通系统的作用。在碧浩乡,洪水信息通过广播和社区Zalo群组持续更新,帮助每户人家快速收到预警。水位通知和安全疏散指示会在夜间广播,从而显著降低洪水来袭时的风险。
由于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以及警察、军队和民兵部队的密切配合,今年义安省的防洪工作取得了诸多积极进展。许多乡镇绘制了洪水地图,确定了风险区域,并在必要时主动疏散民众。应急小组接受了救援技能培训,能够在暴雨和湍急水流的情况下疏散民众并抢救财产。

在气候变化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洪水可能突如其来,难以预料。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社区团结以及每家每户的责任感,是帮助义安省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维持稳定生产的坚实基础。
从“与洪水共存”的经验中,义安人民正逐渐将困难转化为宝贵的经验,为建设一个能够可持续地适应自然灾害的安全社区做出贡献。


